首頁

晚清文選 - 173 / 483
古典散文類 / 林則徐等 / 本書目錄
  

晚清文選

第173頁 / 共483頁。

 大小:

 第173頁

朗讀:

竊惟遣員議和,乃朝廷休兵息民之盛德,顧全大局之苦衷。洞雖愚昧,亦知仰體,斷不敢為大言迂論,以瀆宸聰。所慮者,京城不能安,和議不能成,不論遠患,先有近憂。伏望聖明熟思深察,敕下王大臣等迅速會議設法補救,以候聖裁。但此時總須乞援,方易措手。惟有速向英俄德諸國,懇切籌商,優與訂和,益立密約,懇其實力相助,問其所欲,許以重酬,絶不吝惜。無論英德俄酬謝若何,去中國較遠,總較倭先為輕。此須先請各國公同告倭人,令停戰以便從容議辦,尤為緊要。迫切上陳,萬分惶悚,請代奏。洞肅。

○力爭和議電奏


  

倭約萬分無理,地險、商利、餉力、兵權一朝奪盡,神人共憤,意在吞噬中國,非僅占數地而已。所有棄台旅之害,威海、劉公島駐兵之害,與中國聯合備戰各條之害,二十六日電奏已詳陳。近聞通商條目賠款限制,尤堪駭異!各省口岸城邑商業工藝輪船,處處任意往來,任意製造,一網打盡,工商生路盡矣!倭在華製造土物,一照洋貨納稅,各國效尤,如不能拒,厘金虧矣。賠款二萬萬兩,六年付清,又加五厘申息,即借英國洋款轉付,分期攤還,每年亦須還本息一千數百萬兩,各海口洋稅空矣。今借款系赫德一手經理,專借英款,將來無論如何搜括,亦不能還清,英國必索我地方作抵,是又生一患矣。民貧極則生亂,厘款去則無餉,陸師海軍永不能練,中國外無自強之望,內無剿匪之力矣。威旅之兵必致永遠不撤,京城亦無安枕之日矣。一倭如此,各國援例要挾,動以窺伺京城為詞,更不能拘,後患不可勝言矣。

然非借兵威不能廢約。此時欲廢倭約,保京城,安中國,惟有乞援強國一策。俄國已邀德法阻倭占地,正可乘機懇之乞援,非可空言,必須予以界務商務實利。竊思威旅乃北洋門戶,台灣乃南洋咽喉,今朝廷既肯割此兩處與倭,何不即以與倭者,轉而賂英俄乎?所失不及其半,即可轉敗於勝。惟有懇請飭總署及出使大臣急與俄國商訂密約,如有助我攻倭脅倭,盡廢全約,即酌量分新疆之地,或南路回疆數城或北路數城,以酬之,並許推廣商務。如英肯助我,酌量割分西域一帶之藏地,讓與若平以酬之,亦許以推廣商務。外洋通例若此,兩國有聯盟密約,有戰事即可相助,不在局外之例。俄現有兵船三十餘艘在中國海面,英有兵船二十餘艘在中國海面。俄英兩國,只須有一國相助,其兵船已足制倭而有餘,其船或開向橫濱、長崎或徑趨廣島,或遊行南北洋。兵船一動,倭氣立沮。倭極畏西洋,斷不敢與俄英開戰。若俄英一國相助,則兵不血刃,而倭約自廢,京城自安。若倭敢戰,則我拒其陸兵,英俄截其海道,攻其國都,倭必滅矣。同一棄地,而畫分新疆、西域可保緊要之威旅,兼存膏腴之台灣,且可盡廢一切毒害中國之約,推其輕重,利害顯然。

且遼東、旅順國家根本,台灣歸化康熙初年,既而開拓,藏衛大定,則在乾隆中葉,先後緩急,亦有不同。譬如人有疾病,台灣割棄,威旅駐兵,咽喉之病也。內地處處通商,賠款力不能還,心腹之患也。西域邊遠,髀骨之損也。蓋英俄本強,然歷次條約,尚無吞併中國之意,即以重利酬之,于彼有益,於我尚無大損。倭專心欲害中國,正苦餉力不足。若此約允行,則從此既強且富。是我助以專噬中國之資矣。

至倭約各條,處處包藏禍心,而字句巧黠,意圖含混,尤望將和議各條,發交王大臣等細心閲看,自知其間之毒謀矣。此因和議已許割地,故擬此為權宜轉移之策,冀以救急紓禍。憂憤迫切,仰候聖裁。請代奏。張之洞肅。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一日。

○上海強學會序


  
天下之變岌岌哉,夫輓世變在人才,成人才在學術,講學術在合群,累合什百之群,不如累合千萬之群,其成就尤速,轉移尤巨也。今者海內多故,天子怒焉閔憂,特下明詔,搜求才識閎達及九能之人,一藝之士,而應詔者寡,固搜訪之未逮歟?得無專門之學,風氣未啟,有以致之耶?故患貧而理財,而專精農工商礦之學者無人,患弱而訓兵,而專精水陸軍及製造船炮之學者無人。乃至外國政俗亦寡有深通其故者,此所關非細故也。頃士大夫創立強學會于京師,以講中國自強之學,風雨雜沓,朝士鱗萃,尚慮未能布衍于海內。於是江海散佚,山林耆舊,益簪聚講求,如漢之汝南,唐之東都,宋之洛陽,為士大夫所走集者。今為上海,乃群天下之圖書器物,群天下之通人學士,相與講焉。嘗考泰西所以富強之由,皆由學會講求之力。傳稱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記稱敬業樂群。其以開風氣而成人才,以應聖天子側席之意,而濟中國之變,殆由此耶?其樂從諸君子游乎?吾願觀其成焉。

○上海強學會章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