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注(
1)魏武故事載令曰:「領長史王必,是吾披荊棘時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鐵石,國之良吏也。蹉跌久未闢之,舍騏驥而弗乘,焉遑遑而更求哉?故教闢之,已署所宜,便以領長史統事如故。」
注(
2)三輔決錄注曰:時有京兆金禕字德禕,自以世為漢臣,自日磾討莽何羅,忠誠顯著,名節累葉。鷪漢祚將移,謂可季興,乃喟然發憤,遂與耿紀、韋晃、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結謀。紀字季行,少有美名,為丞相掾,王甚敬異之,遷侍中,守少府。邈字文然,穆字思然,以禕慷慨有日磾之風,又與王必善,因以閒之,若殺必,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
時關羽強盛,而王在鄴,留必典兵督許中事。文然等率雜人及家僮千餘人夜燒門攻必,禕遣人為內應,射必中肩。必不知攻者為誰,以素與禕善,走投禕,夜喚德禕,禕家不知是必,謂為文然等,錯應曰:「王長史已死乎?卿曹事立矣!」必乃更他路奔。一曰:必欲投禕,其帳下督謂必曰:「今日事竟知誰門而投入乎?」扶必奔南城。會天明,必猶在,文然等衆散,故敗。後十餘日,必竟以創死。獻帝春秋曰:收紀、晃等,將斬之,紀呼魏王名曰:「恨吾不自生意,竟為群兒所誤耳!」晃頓首搏頰,以至于死。山陽公載記曰:王聞王必死,盛怒,召漢百官詣鄴,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衆人以為救火者必無罪,皆附左;王以為「不救火者非助亂,救火乃實賊也」。皆殺之。
曹洪破吳蘭,斬其將任夔等。三月,張飛、馬超走漢中,陰平氐強端斬吳蘭,傳其首。
夏四月,代郡、上谷烏丸無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討破之。(
1)
注(
1)魏書載王令曰:「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于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無夫子,若年十二已下無父母兄弟,及目無所見,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無妻子父兄產業者,廩食終身。幼者至十二止,貧窮不能自贍者,隨口給貸。老耄須待養者,年九十已上,復不事,家一人。」
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頉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兼容。」
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劉備,九月,至長安。
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
1)
注(
1)曹瞞傳曰:是時南陽閒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東里篋)**(東里袞)*,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南陽功曹宗子卿往說音曰:「足下順民心,舉大事,遠近莫不望風;然執郡將,逆而無益,何不遣之。吾與子共暞力,比曹公軍來,關羽兵亦至矣。」音從之,即釋遣太守。
子卿因夜踰城亡出,遂與太守收余民圍音,會曹仁軍至,共滅之。
夏侯淵與劉備戰于陽平,為備所殺。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
備因險拒守。(
1)
注(
1)九州春秋曰:時王欲還,出令曰「鷄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鷄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夏五月,引軍還長安。
秋七月,以夫人卞氏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
九月,相國鐘繇坐西曹掾魏諷反免。(
1)
注(
1)世語曰:諷字子京,沛人,有惑衆才,傾動鄴都,鐘繇由是闢焉。大軍未反,諷潛結徒黨,又與長樂韂尉陳禕謀襲鄴。未及期,禕懼,告之太子,誅諷,坐死者數十人。王昶家誡曰「濟陰魏諷」,而此雲沛人,未詳。
冬十月,軍還洛陽。(
1)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王軍摩陂。(
2)
注(
1)曹瞞傳曰:王更修治北部尉廨,令過于舊。
注(
2)魏略曰: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着爐火上邪!」
侍中陳群、尚書桓階奏曰:“漢自安帝已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絶,至于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曆數久已終,非適今日也。是以桓、靈之間,諸明圖緯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
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群生注望,,遐邇怨嘆,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
魏氏春秋曰:夏侯惇謂王曰:「天下咸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着于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曹瞞傳及世語並雲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發病卒。孫盛評曰:夏侯惇恥為漢官,求受魏印,桓階方惇,有義直之節;考其傳記,世語為妄矣。
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
庚子,王崩于洛陽,年六十六。(
1)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