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流放聖赫勒拿島拿破崙被迫再次退位後,法國已無他的安身之地。他的哥哥約瑟夫曾幫助他策划出逃美國,但拿破崙沒有採納這一主張,最後他不得不將自己的命運寄託在他
20年來的宿敵——英國人的慈悲上。
7月
13日,拿破崙口授了下面的信,由古爾戈送去給英國攝政王:「鑒於內有黨派紛爭之患,外有歐洲列強與我為敵,我決意結束政治生涯,並一如提米斯托克里斯,投奔托庇,仰貴國人民幸予容納。我祈求殿下同意,俾我身受貴國法律保護,因敵對者之中,以殿下為最強,最守信義,且亦最為寬厚。」
7月
14日,古爾戈和拉斯卡斯帶著這封信上了英艦「伯雷勒芬」號。
艦長梅特蘭當即保證把拿破崙送到英國,讓古爾戈乘「斯萊尼」號先行;但又明確表示,這位前皇帝將完全由英國政府處置。
15日上午,拿破崙一行人上了「伯雷勒芬」號艦艇。該艦奉命駛往普列利斯待命。
7月
31日上午,英國海軍部官員亨利·邦伯裡爵士和普利茅斯海軍基地司令長官基思勛爵向他遞交了英國政府的書面決定,內稱:為防止歐洲和平再受擾亂,決定限制他的自由,「至何程度,視需要而定,務必達到上述首要目的」;同時,決定以聖赫勒拿島為其居留地,因該島既有益健康,又較其他地方更可以實行較小程度的限制。
對這個決定,拿破崙提出過強烈抗議,他聲明自己並非戰俘,而是「經與艦長事先磋商」,作為乘客,坐「伯雷勒芬」號前來的。他要求獲得英國公民的權利。並願在遠離海濱的鄉間住宅定居,到聖赫勒拿島去,無異於是宣判他的死刑……拿破崙雖提出了這番抗議,但他也明白,英國人是決不會給他另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的。甚至當他還被流放在厄爾巴島的時候,他說曾得到這樣的報告,說他的敵人們正在維也納開會,考慮把他流放到一個更遙遠的海島去,當時就已經提到了聖赫勒拿島的名字。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1804年,正當拿破崙處於他的權力的最高峰的時候,他也曾考慮過,要派遣一支海軍遠征隊去佔領這座聖赫勒拿島。
「佔領這個目標需要
1200至
1500人」,他這樣估計道。如今,英國人為了看守他,卻派出了比他原來的計劃多一倍以上的兵力。
拿破崙發過一通脾氣之後,很快又控制了自己的感情。他對放棄到美國去的計劃,也不覺得後悔。英國人已經告訴了他在這次流放中,最多只能帶
3名官員和
12名侍者同行。結果,他挑選了貝特朗、蒙托隆、拉斯卡斯以及古爾戈
4名官員,其中拉斯卡斯是一個新來的人,出身于一個舊貴族的家庭。
他有兩樣有用的資本,一是英語說得流利,一是文章寫得好。他們要在一起撰寫一部回憶錄。
12名侍從以路易·馬爾商為首。此外,拿破崙還挑選了一位醫生,他是「伯雷勒芬」號艦上的醫生,名叫巴利·奧默阿拉,是一位天主教徒,
24歲,拿破崙在艦上和他混熟了,奧默阿拉接受了拿破崙的邀請,願意跟他到聖赫勒拿島去。
英國人對此也覺得很滿意:這個醫生,在拿破崙的流放生涯中,正可以起一個坐探的作用。
8月
7日,拿破崙帶著他這個經過壓縮的由
27人組成的奇形怪狀的混雜班子,從「伯雷勒芬」號換乘了一艘新船「諾桑伯蘭」號,向聖赫勒拿島駛去。
經過
67天航行後,這一行流放者看見了聖赫勒拿島。遙望那陰森森的懸崖峭壁,易受感觸者不禁為之寒心,悵然若失。軍醫瓦爾特·亨利寫道,這個海島是「人類所能想象得出的最醜惡、最荒涼的石頭島。它的崎嶇不平、支離破碎的地面,就像是從海洋深處冒出水面的一個毒瘤。」在馬爾商的眼前,這個海島就像一座墳墓。拿破崙一言不發地凝望着。馬爾商回憶道:「他像這樣子審視了幾分鐘之後,便回到他的艙房去,不置一詞。從他的表情,絲毫看不出他的心裡在想些什麼。」一會兒,他在艙房裡對古爾戈說:「這不是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我在埃及還可以幹得更加出色,我寧可當個遠東國家的皇帝。」接着他就派人去把拉斯卡斯喊來,繼續他日常的工作。
海軍少將科伯恩首先上岸,過了幾個鐘頭,他便帶著海島的總督馬克·威爾克斯上校登艦,在軍官休息室裡會見了拿破崙。威爾克斯的態度平易而謙和,因為他的職務將被科伯恩所代替,所以他的談話很隨便,和拿破崙談得很投機。拿破崙就像平時說話那樣,連珠炮似地向他詢問這座他已統治了兩年的海島的各種情況,很快就掌握了他將被隔離的這座海島的完整的資料:聖赫勒拿島是
1502年由葡萄牙人發現並佔有的,現在則歸英國東印度公司管理。它距離南非的開普敦
1750英里,距離南美洲
1800英里,距離英國
4000英里,離它最近的陸地,是
700英里外的亞森歐島——也是空闊的大西洋上另一個屬於英國的火山岩小島。
不說也可明白,聖赫勒拿島這種孤立的位置,正是英國人所以選中它作為拿破崙的第二個流放地的理由。
島上住着些什麼人呢?威爾克斯解釋道,這個小島只有
10英里長,
7英里寬,有居民
4000人,其中包括
1000名英軍。現在,多虧拿破崙的到來,駐軍的人數增加到
3倍。在那些居民中,歐洲人不到
800人,其餘的都是黑人、中國人和東印度水手,而黑人中有四分之三是奴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