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頁
右《宗慤母夫人墓誌》,不著書撰人名氏,有志無銘。其後雲「謹牒子孫男女次第名位婚嫁如左」,蓋一時之制也。按慤本傳與此志歷官終始不同。本傳雲「宋孝武即位,以慤為左衛將軍,累遷豫州刺史,監五州諸軍使,討竟陵王誕,入為左衛將軍。廢帝即位,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卒」。此志乃大明六年作,志雲「為右衛將軍,監交、廣二州,湘州之始興,冠軍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始遷豫州,監五州軍事,又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領太子中庶子,荊州大中正」。而傳皆略之也。慤,南陽涅陽人,而此志雲涅陽縣都鄉安眾裡人,又云窆于秣陵縣都鄉石泉裡。都鄉之制,前史不載。
【齊鎮國大銘像碑〈天統三年〉】
右齊《鎮國大銘像碑》。銘像文辭固無足取,所以錄之者,欲知愚民當夷狄亂華之際,事佛尤篤爾。其字畫頗異,雖為訛謬,亦其傳習,時有與今不同者,其錄之亦以此也。
【南齊海陵王墓銘】
右《南齊海陵王墓銘》,長兼中書侍郎謝撰。海陵王昭文者,文惠太子次子也。初,明帝鸞既廢鬱林王昭業,而立昭文,又廢為海陵王而殺之,遂自立。按《謝傳》,當海陵王時為驃騎諮議,領記室,又掌中書郎,後遷尚書吏部郎。此志題雲「長兼中書侍郎」,而據傳,未嘗為中書侍郎,史之闕也。按《南齊書》,劉悛為長兼侍中,後魏臨淮王為長兼御史中尉,《南》、《北史》多有此名,蓋當時兼官之稱,如唐檢校官之類也。嘉八年九月十七日書。
【梁智藏法師碑〈普通三年〉】
右梁《智藏法師碑》,梁湘東王蕭繹撰銘,新安太守蕭幾作敘,尚書殿中郎蕭挹書,世號「三蕭碑」。法師者姓顧氏,幾、挹皆稱弟子,衰世之弊,遂至于斯。余于《集古錄》而不忍遽棄者,以其字畫粗可佳,舍其所短,取其所長,斯可矣。嘉八年五月晦日書。
【陳浮屠智永書千字文一】
右《千字文》,今流俗多傳此本為浮屠智永書。考其字畫,時時有筆法不類者雜于其間,疑其石有亡缺,後人妄補足之。雖識者覽之,可以自擇,然終汩其真,遂去其二百六十五字。其文既無所取,而世復多有,所佳者字爾,故輒去其偽者,不以文不足為嫌也。蔡君謨,今世知書者,猶雲未能盡去也。嘉八年十月十八日書。
【陳浮屠智永書千字文二】
《梁書》言武帝得王羲之所書《千字》,命周興嗣以韻次之。今官法帖有漢章帝所書百餘字,其言有「海咸河淡」之類,蓋前世學書者多為此語,不獨始於羲之也。
【魏九級塔像銘〈天保三年〉】
右魏《九級塔像銘》,不見書撰人名氏,蓋北齊時人所作也。其年號見于文者三:曰真君九年者,後魏太武號也;又曰武定四年者,東魏孝靜號也;又曰天保三年者,北齊文宣號也。按高洋以後周大統十六年受東魏禪,是歲庚午改元天保,三年壬申,此碑雲「歲在灘」是矣。碑文淺陋,蓋鄙俚之人所為,惟其字畫多異,往往奇怪,故錄之以備廣覽。治平元年三月二十三日書。
【大代修華岳廟碑〈興光二年〉】
右《大代修華岳廟碑》。按《魏書》,文成帝興光二年三月己亥改元為太安,故《魏書》興光無二年,而此碑雲「二年三月甲午立」者,蓋立碑後六日始改元也。其曰「闡皇風于五葉」者,自道武、明元、太武至于文成,才四世爾。太武之弒南安王余,立不踰年亦被弒,不得成君。而景穆太子文成父也,追尊為帝,立廟稱宗,故以為世也。魏自道武天興元年議定國號,群臣欲稱代,而道武不許,乃仍稱魏。自是之後,無改國稱代之事。今魏碑數數有之,碑石當時所刻,不應妄,但史失其事爾。由是言之,史家闕繆可勝道哉!然予于史家非長,故書之以待博學君子也。嘉八年歲在癸卯,七月三十日書。
【懷州孔子廟記〈後魏太和中〉】
右《宣尼廟記》,文辭事實皆不足采,其書亦非佳。獨其字畫多異,故特錄之,以備博覽。
【後魏孝文北巡碑〈太和二十一年〉】
右魏《孝文北巡碑》,雲「太和二十一年,修省方之典,北臨舊京」,又云「涉西河,出平陽,斜順唐逵,指游咸櫟,路邇龍門,遂紆雕軒」。按《後魏》本紀,是歲正月乙巳北巡,二月次太原,至平城。四月幸龍門,以太牢祭夏禹,遂幸長安,泛渭浮河,乃東歸。與此碑所書皆合也。碑無題首,故依本紀為《北巡碑》也。治平元年三月二十二日書。
【後魏定鼎碑〈景明三年〉】
右魏《定鼎碑》,景明三年建,在今懷州,流俗謂之定鼎碑也。景明,魏宣武年號也。碑雲「定鼎遷中之十年」。按魏孝文以太和十七年遷都洛陽,至此景明三年,蓋十年矣。
【後魏石門銘〈永平二年〉】
右魏《石門銘》,雲「此門蓋漢永平中所穿,自晉氏南遷,斯路廢矣。皇魏正始元年,漢中獻地,褒斜遂開。假節龍驤將軍、梁秦二州刺史羊祠開創舊路,詔遣左校令賈三德共成其事。起四年十月,訖永平二年正月畢功」。其餘文字尚完,而其大略如此。石門在漢中,所謂「漢永平中所穿」者,乃明帝時司隷校尉楊厥所開也。厥自有碑,述其事甚詳。正始、永平,皆後魏宣武年號也。治平元年五月十日書。
【後魏神龜造碑像記〈神龜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