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頁
右漢《張公廟碑》,在黎陽,而碑無題首,又其文字殘滅不可考究,莫知為何碑。第時時得其字之可識而僅成文者曰「惟和平元年正月丙寅」。和平,桓帝年號,以此知為漢碑也。又曰「豐碑廟堂之前」,又曰「於穆張公」,則又知為張公廟碑矣。又曰「國無災,屢獲豐年,作歌九章,頌公德芳」。其辭有云:「公與守相駕蜚魚,往來倏忽遠熹娛,佑此兆民寧厥居。」其餘字畫尚完者甚多,但不成文爾。治平元年閏五月九日書。是日奏事垂拱,退,召赴延和,閲謝契丹禮物,遂歸休。
【後漢魯相置孔子廟卒史碑〈元嘉二年〉】
右漢《魯相置孔子廟卒史碑》,云:「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魯前相瑛書言,詔書崇聖道,孔子作《春秋》,制《孝經》,演《易·繫辭》,經緯天地,故特立廟,褒成侯四時來祠,事已即去。廟有禮器,無常人掌領,請置百石卒史一人,典主守廟。謹問。太常祠曹掾馮牟、史郭玄辭對:故事,闢雍祠先聖,太宰、太祝各一人備爵,太常丞監祠,河南尹給牛羊豕,大司農給米。臣愚以為如瑛言可許。臣雄、臣戒愚戇,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臣稽首以聞。』制曰可。」按《漢書》,元嘉元年吳雄為司徒,二年趙戒為司空,即此雲「臣雄、臣戒」是也。魯相瑛者,據碑言姓乙,字仲卿。漢碑在者多摩滅,此幸完可讀,錄之以見漢制三公奏事如此,與群臣上尚書者小異也。又見漢祠孔子,其禮如此。治平元年六月二十日書。
【後漢孔德讓碑〈永興二年〉】
右漢《孔德讓碑》,蓋其名已摩滅,但云「字德讓者,宣尼公二十世孫,都尉君之子也。仕歷郡諸曹史,年二十,永興二年七月遭疾不祿」。碑在今兗州孔子墓林中。永興,孝桓帝年號也。其人早卒,無事蹟可考。余《集錄》所藏獨闕孔林中漢碑,最後得此,遂無遺者。蓋以其文字簡少,無事實,故世人遺而不取,獨余家有之也。治平元年閏正月二十日書。
【後漢修孔子廟器碑〈永壽二年〉】
右漢《韓明府修孔子廟器碑》,雲「永壽二年,青龍在灘,霜月之靈,皇極之日」。永壽,桓帝年號也。按《爾雅》云:「歲在申曰灘。」桓帝永興三年正月戊申大赦,改元永壽,明年丙申曰「歲在灘」是矣。雲「霜月之靈,皇極之日」,莫曉其義,疑是九月五日。前漢文章之盛,庶幾三代之純深,自建武以後,頓爾衰薄。崔、蔡之徒,擅名當世,然其筆力辭氣非出自然,與夫楊、馬之言,醇ㄤ異味矣。及其末也,不勝其弊,「霜月」、「皇極」,是何等語?韓明府者,名敕,字叔節。前世見于史傳,未有名敕者,豈自余學之不博乎?《春秋左氏傳》載古人命名之說,不以為名者頗多,故以敕為名者少也。治平元年二月晦日書。
【後漢樊常侍碑〈永壽四年〉】
右漢《樊常侍碑》,雲「君諱安,字子佑,南陽湖陽人也。君幼學,治《韓詩》、《論語》、《孝經》。歷中黃門,拜小黃門、小黃門右史,遷藏府令、中常侍。年五十有六,永壽四年四月甲辰卒」。其先為中黃門,後為小黃門,又為小黃門右史,蓋漢官之制今不詳其次序也。余少家漢東,天聖四年舉進士,赴尚書禮部,道出湖陽,見此碑立道左,下馬讀之,徘徊碑下者久之。後三十年,始得而入《集錄》。蓋初不見錄于世,自予集錄古文,時人稍稍知為可貴,自此古碑漸見收採也。嘉八年十月十四日書。
【後漢孫叔敖碑〈延熹三年〉】
右漢《孫叔敖碑》,雲「名饒,字叔敖」,而《史記》不著其名,而見於他書者亦皆曰「叔敖」而已。微斯碑,後世遂不復知其名「饒」也。此碑世亦罕傳,余以《集錄》,二十年間,求之博且勤,乃得之。然則世之未見此碑者,猶不知為名「饒」也。謂余集古為無益,可乎?
【後漢泰山都尉孔君碑〈延熹四年〉】
右漢《泰山都尉孔君碑》,雲「君諱宙,字季將,孔子十九世之孫也。年六十一,延熹四年正月乙未以疾卒」。其序官閥甚簡,又或殘滅不完,但見其舉孝廉為郎,遷元城令,遂為泰山都尉爾。其辭有雲「躬忠恕以及人,兼禹、湯之罪己」,宙人臣而引禹、湯以為比,在今人于文為不類,蓋漢世近古簡質,猶如此也。治平元年閏五月二十一日書。
【後漢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四年〉】
右漢《西嶽華山廟碑》,文字尚完可讀。其述自漢以來雲「高祖初興,改秦淫祀,太宗承循,各詔有司,其山川在諸侯者,以時祠之。孝武皇帝修封禪之禮,巡省五嶽,立宮其下。宮曰集靈宮,殿曰存仙殿,門曰望仙門。中宗之世,使者持節歲一禱而三祠。後不承前,至于亡新,浸用丘虛。建武之元,事舉其中,禮從其省,但使二千石歲時往祠。自是以來,百有餘年,所立碑石文字摩滅。延禧四年,弘農太守袁逢修廢起頓,易碑飾闕。會遷京兆尹,孫府君到,欽若嘉業,遵而成之。孫府君諱ギ」。其大略如此。所謂集靈宮者,他書皆不見,惟見此碑,則余之《集錄》不為無益矣。治平元年閏五月十六日書。
【後漢朔方太守碑陰〈延熹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