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頁
在倫敦,沒有哪個銀行家或貨幣經營者不是持有比他能夠使用的數額更多的銀行券。」——(第
2650號)「如果不同時把……商業界狀況和信用狀況考慮進去,英格蘭銀行以外的……銀行券數額,就是流通的實際狀況的一個十分不足的指數。」——(第
2651號)「我們對公眾手中現有的通貨
597額所以產生綽綽有餘的感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現在異常停滯的狀態。如果物價高昂,營業活躍,我們就會對
1770萬鎊感到不足。」
{在營業的狀況使得貸款有規則地流回,從而信用始終沒有動搖的時候,通貨的擴張和收縮完全取決於工商業者的需要。因為至少在英國,金在批發商業上是無足輕重的,並且撇開季節性的變動不說,金的流通又可以看成是一個在較長時期內几乎不變的量,所以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的流通,是這種變動的十分準確的測量器。在危機以後的消沉時期,通貨額最小,隨着需求的重新活躍,又會出現對流通手段的較大的需要。這種需要隨着繁榮的增進而增加;而在過度擴張和過度投機的時期,流通手段量將達到最高點,——這時危機突然爆發了,昨天還是如此充足的銀行券,一夜之間就從市場上消失了;隨着銀行券的消失,匯票貼現者,要有價證券作擔保的貸款人,商品購買者,也消失了。
英格蘭銀行應該出來援助……但是它很快也就無能為力了;
1844年的銀行法正是在全世界叫喊着要銀行券的時候,在商品所有者賣不出去,但仍然要支付,因而準備不惜任何犧牲來獲得銀行券的時候,強迫英格蘭銀行限制它的銀行券的流通額。
上面曾經提到的那位銀行家萊特說(同上,第
2930號):「在恐慌時期,國家所需的通貨等於平時的兩倍,因為流通手段被銀行家和其他人收藏起來了。」
危機一旦爆發,問題就只是支付手段。但是因為這種支付手段的收進,對每個人來說,都要依賴于另一個人,誰也不知道另一個人能不能如期付款;所以,將會發生對市場上現有的支付手段即銀行券的全面追逐。每一個人都想儘量多地把自己能夠獲得的貨幣貯藏起來,因此,銀行券將會在人們最需要它的那一天從流通中
598消失。賽米爾·葛尼(商業危機,
1848—
1857年第
1116號)估計,在恐慌時期這樣保藏起來的銀行券,
1847年
10月一個月就有
400萬鎊到
500萬榜。
——弗·恩·}
在這一方面,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葛尼的同事、上面已經提到的那位查普曼于
1857年向銀行委員會作證時的證詞。在這裡,我把這個證詞的主要內容連貫地引在下面,雖然其中涉及到的某些問題我們以後才研究。
查普曼先生是這樣說的:
(第
4963號)「我還要毫不遲疑地說,貨幣市場竟聽任某個資本家個人的支配(象倫敦有過的情況那樣),讓他能夠在正是通貨很少的時候造成貨幣異常短缺和緊迫狀態,我並不認為這是正當的……很可能……能夠從流通中取出
100萬鎊或
200萬鎊銀行券的不只是一個資本家,如果他們這樣做可以達到一個目的的話。」
(第
4965號)一個大投機家能夠出售
100萬鎊或
200萬鎊統一公債,這樣從市場取走貨幣。類似的情況不久以前還發生過,「這造成了貨幣的極度緊迫狀態」。
(第
4967號)這時,銀行券當然是非生產的。
「但這沒有關係,只要達到一個重要目的就行了;這個重要目的就是壓低證券價格,造成貨幣緊迫,他完全有力量做到這一點。」
舉例來說:有一天,證券交易所發生了巨大的貨幣需求;誰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某人向查普曼要求按
7%的利息借
5萬鎊。查普曼感到驚奇,因為他的利息率要低得多;他答應了。不久這個人又來,按
7.
5%的利息率再借
5萬鎊;後來,又按
8%的利息率借
10萬鎊,並且願意按
8.
5%的利息率再借一些。這時候,甚至查普曼也感到驚慌不安。
後來才明白已經有大量貨幣突然從市場被抽
599走。但查普曼說,
「我已經按
8%的利息率貸出一個很大的數目;我不敢再前進一步了;我不知道結果將如何」。
決不要忘記,公眾手中的銀行券,雖然被認為几乎經常是在
1900萬至
2000萬之間,但是這些銀行券實際流通的部分同當作準備金閒置在銀行的部分互相之間,是在不斷地顯著地發生變動的。如果這個準備金很多,從而實際流通的通貨很少,那末,從貨幣市場的觀點看,這就是通貨充足;如果這個準備金很少,從而實際流通的通貨很多,從貨幣市場的觀點看,就叫作通貨短缺,也就是說,代表閒置的借貸資本部分,只有一個很小的數額。通貨的實際的、與產業周期各階段無關的膨脹或收縮,——但是公眾需要的數額仍舊不變,——可以只是由於技術上的原因產生的,例如在納稅或支付國債利息時就是這樣。在納稅時,銀行券和金流入英格蘭銀行超過通常的程度,所以實際上是不顧對通貨的需要而將通貨收縮。
在支付國債利息時,情況就恰好相反。在前一場合,向銀行要求金款,以便獲得流通手段。在後一場合,各私人銀行的利息率將會降低,因為它們的準備金將會暫時增加。這同流通手段的絶對量無關,而只同把這種流通手段投入流通的銀行有關,並且對銀行來說,這個過程表現為借貸資本的貸放,所以,它把由此而來的利潤放進自己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