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同時,工場手工業既不能掌握全部社會生產,也不能根本改造它。工場手工業作為經濟上的藝術品,聳立在城市手工業和農村家庭工業的廣大基礎之上。工場手工業本身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創造出來的生產需要發生矛盾。
工場手工業最完善的產物之一,是生產勞動工具本身特別是生產當時已經採用的複雜的機械裝置的工場。尤爾說:
「這種作坊展示了各種程度的分工。鑽頭、刀具、旋床各有各的工人,這些工人依照他們的熟練程度而分成等級。」
工場手工業分工的這一產物,又生產出機器。機器使手工業的活動不再成為社會生產的支配原則。因此,一方面,工人終生固定從事某種局部職能的技術基礎被消除了。另一方面,這個原則加于資本統治身上的限制也消失了。
407第十三章 機器和大工業
1、機器的發展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在他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說道:
「值得懷疑的是,一切已有的機械發明,是否減輕了任何人每天的辛勞。」【穆勒應該說「任何不靠別人勞動過活的人」,因為機器無疑大大地增加了養尊處優的遊惰者的人數。】
但是,這也決不是資本主義使用機器的目的。象其他一切發展勞動生產力的方法一樣,機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縮短工人為自己花費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長他無償地給予資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機器是生產剩餘價值的手段。
生產方式的變革,在工場手工業中以勞動力為起點,在大工業中以勞動資料為起點。在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時代,又是以什麼為起點?因此,首先應該研究,勞動資料如何從工具轉變為機器,或者說,機器和手工業工具有什麼區別。這裡只能談談顯著的一般的特徵,因為社會史上的各個時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個時代一樣,是不能划出抽象的嚴格的界限的。
408數學家和力學家說,工具是簡單的機器,機器是複雜的工具。某些英國經濟學家也重複這種說法。他們看不到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甚至把簡單的機械力如槓桿、斜面、螺旋、楔等等也叫做機器。的確,任何機器都是由這些簡單的力構成的,不管它怎樣改裝和組合。
但是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種說明毫無用處,因為其中沒有歷史的要素。未運用歷史邏輯。另一方面,還有人認為,工具和機器的區別在於:工具的動力是人,機器的動力是不同於人力的自然力,如牲畜、水、風等等。按照這種說法,在各個極不相同的生產時代存在的牛拉犁是機器,而一個工人用手推動的、每分鐘可織
96000個眼的克勞生式迴轉織機不過是工具了。
而且,同一台織機,用手推動時是工具,用蒸汽推動時就成為機器了。既然畜力的使用是人類最古老的發明之一,那末,機器生產事實上就應該先於手工業生產了。當
1735年約翰·淮亞特宣佈他的紡紗機的發明,並由此開始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時,他隻字未提這種機器將不用人而用驢去推動,儘管它真是用驢推動的。淮亞特的說明書上說,這是一種「不用手指紡紗」的機器。
409所有發達的機器都由三個本質上不同的部分組成:發動機,傳動機構,工具機或工作機。發動機是整個機構的動力。它或者產生自己的動力,如蒸汽機、卡路里機、電磁機等;或者接受外部某種現成的自然力的推動,如水車受落差水推動,風磨受風推動等。傳動機構由飛輪、轉軸、齒輪、蝸輪、桿、繩索、皮帶、聯結裝置以及各種各樣的附件組成。
它調節運動,在必要時改變運動的形式(例如把垂直運動變為圓形運動),把運動分配並傳送到工具機上。機構的這兩個部分的作用,僅僅是把運動傳給工具機,由此工具機才抓住勞動對象,並按照一定的目的來改變它。機器的這一部分——工具機,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起點。在今天,每當手工業或工場手工業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時,工具機也還是起點。
如果我們仔細地看一下工具機或真正的工作機,那末再現在我們面前的,大體上還是手工業者和工場手工業工人所使用的那些器具和工具,儘管它們在形式上往往有很大改變。不過,現在它們已經不是人的工具,而是一個機構的工具或機械工具了。或者,整部機器只是舊手工業工具多少改變了的機械翻版,如機械織機;或者,裝置在工作機機架上的工作器官原是老相識,如紡紗
410機上的錠子,織襪機上的針,鋸木機上的鋸條,切碎機上的刀等等。這些工具同工作機的真正機體的區別,甚至表現在它們的出生上:這些工具大部分仍然由手工業或工場手工業方式生產,然後才裝到由機器生產的工作機的機體上。
因此,工具機是這樣一種機構,它在取得適當的運動後,用自己的工具來完成過去工人用類似的工具所完成的那些操作。至于動力是來自人還是來自另一台機器,這並不改變問題的實質。在真正的工具從人那裡轉移到機構上以後,機器就代替了單純的工具。這才是機器和工具的差別。
即使人本身仍然是原動力,機器和工具之間的區別也是一目瞭然的。人能夠同時使用的工具的數量,受到人天生的生產工具的數量,即他自己身體的器官數量的限制。在德國,起初有人試圖讓一個紡紗工人踏兩架紡車,也就是說,要他同時用雙手雙腳勞動。這太緊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