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頁
元好問以哀樂中年,遭遇國難,既不肯隨風偃仰,又無力回天,一腔怨憤,往往寄託于詞。這種強烈灼人的情感,又往往通過放浪潦倒狂笑的形象表現出來。清醒而作醉語,悲涼而作快語。更增其悲慨。
詞的起句,系借用劉禹錫《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的原句。玄都觀,在長安朱雀街西第一街。元好問十九歲時曾去長安應試,但這首詞情調蒼老,不可能出於少年元好問之手。在這裡,玄都觀不必落實于長安,元好問只是借用這一句,表達其舊地重遊感慨滄桑之意。
「清涇濁渭」兩句,字面出杜詩《秋雨嘆》「去馬來牛不復辯,濁涇清渭何當分」。然杜詩亦有所本。「清涇濁渭」語本《詩經·谷風》:「涇以渭濁,是是其淚。」孔穎達疏:「言涇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涇水濁。
」「去馬來牛」,杜詩用《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小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杜詩這兩句用典,只取其江河水漲本義,以說明「闌風長雨秋紛紛」的結果。元好問加上「憑君莫問」一句,意旨頓別,化實為虛,變成了「管不得許多黑白是非。」那樣的牢騷話,自是有感於世事不堪聞問而發。
不必究其指何種事,含蓄些更有深味。
整個下片,隱括了一段歷史故事。謝安是東晉名臣,不甘侷促江左。淝水大捷後命將率軍北進,一度收復河南失地。因位高招忌,被迫出鎮廣陵。
太元十年,謝安扶病乘肩輿入西州問,不久去世。羊曇感念舊情,行不由西州路。嘗大醉不覺至州門,左右告之,曇悲感不已,以馬鞭扣扉,誦曹植詩曰:「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因慟哭而去。
這一歷史故實,宋金詞人多用。在元好問這首詞中,既對懷抱王佐之才而齎志以歿的謝安寄予深切的同情,又間接表現了他對國土淪亡志不得伸的怨憤。
這首詞的主要特色,用清人劉熙載的話說,就是「疏快之中,自饒深婉」。字面意思若潦倒頽傷,而神州陸沉之痛,荊棘銅駝之悲,有見於言外者。「」花落水空流「一句,一個」空「字,無限悲涼。使人想到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憑君莫問「,」一醉都休“等句,以退為進,愈掃愈生,傳達了作者沉重的失落感,和無可言說的悲哀。
●木蘭花慢·游三台 元好問
擁岜岜雙闕,龍虎氣,鬱崢嶸。
想暮雨珠簾,秋香桂樹,指顧台城。
台城,為誰西望,但哀弦淒斷似平生。
只道江山如畫,爭教天地無情。
風雲奔走十年兵,慘淡入經營。
問對酒當歌,曹侯墓上何用虛名。
青青,故都喬木,悵西陵遺恨幾時平?
安得參軍健筆,為君重賦蕪城。
元好問詞作鑒賞
一般的懷古詞,往往是詞人先將目睹之景物攝入筆底,然後再追昔念舊,抒發感慨。元好問畢竟是個不願「俯仰隨人」的詞家,他避開前人之蹊徑,先逆筆蓄勢,濃墨飽蘸,塗抹出鄴城往日之壯景。筆力勁健,橫空而出,首句就突兀不凡,極力渲染了鄴城的五都氣象(曹操為魏王時都于鄴,然而,北周大象二年,即
580年,相州總管尉遲迥討伐自居大丞相總知中外兵馬事的楊堅,兵敗,堅焚燬鄴城。千年名都,化為廢墟)。
繼而,又以「想」字領起以下幾句,既補敘了上文畫面的現實根據,即來自主觀的推想,又以細小景物的工筆描繪,彌縫了壯觀畫面的疏曠,使畫面更為秀麗壯美。「台城」一詞的疊出,既加強了表述語氣,又使詞意騰挪頓宕,由推想中的主觀意象,自然地過渡到眼下的耳目所及。「為誰西望」的問句再次蓄勢,如大壩截江,激流迴旋。詞人對這一問句不作正面回答,以「哀弦淒斷」委婉地透露出個中消息。
追念古昔,恰恰是為了寄慨當前。魏武帝曹操酷愛音樂,當年,這裡必定是管弦齊鳴,不絶于耳。而今,儘管弦音猶在,但它分別彈奏的是哀怨淒惋的亡國之音。蓄勢于前,力見于後。
因有前面的鋪墊渲染,故而逼出上片的末尾二問句。「只道」一詞使詞意再次轉折,進而否定了壯麗景觀的客觀存在,也為下片的盪開筆勢、抒發弔古之幽思又設伏筆。
「爭教天地無情」,則吐露出詞人的一腔心事,他既為隨着歲月的遷延江山易色而嘆惋,又為金王朝的一朝覆亡而悵恨。魏武帝曹操曾被譽作「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為統一大業戎馬倥,盡艱辛。他自建安九年擊敗袁尚等軍閥,奪得鄴城,至建安十八年受封魏出,建魏社稷宗廟,整整經歷了十年。詞人將曹操一生業績,濃縮在「風雲奔走」寥寥數字中,極具概括力,暗示出「經營」如畫江山非易,很自然地過渡到對曹操墓地的正面描寫。
以西陵雜草叢生的荒冷場面,與開首所描寫的鄴城的繁盛景象進行強烈對比,以抒發難平之「遺恨」,下語深沉凝重,有力透紙背之工。弔古往往意在傷今,與其說是曹操「遺恨幾時平」,倒不如說詞人自身。隨着筆勢的轉折騰挪,詞意亦漸趨顯豁。此時,雖金之已有五年,但他的愛國之心並泯滅。
他要將對故國的追念和痛悼的深情,融注于筆端,「淚水和墨寫《離騷》。」這正是詞作中時隱時現的作者秉筆之旨。
●水調歌頭·賦三門津 元好問
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
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
峻似呂梁千仞,壯似錢塘八月,直下洗塵寰。
萬象入橫潰,依舊一峰閒。
仰危巢,雙鵠過,杳難攀。
人間此險何用,萬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飲飛強射,有力障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