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宋詞鑑賞 - 356 / 521
古典詞曲類 / 蘇軾等 / 本書目錄
  

宋詞鑑賞

第356頁 / 共521頁。

 大小:

 第356頁

朗讀:

這首詞描摹詞人和情人相思的兩種不同心態,寫得恰如其分。「晴絲牽緒亂,對滄江斜日,花飛人遠。」垂楊暗吳苑「,與」流紅千浪,缺月孤樓,總難留燕「等句寫景抒情,處處入畫,清逸動人。」蘭情蕙盼「、」箋幅偷和淚卷“等句,較通俗,有曲意,刻畫傳神。

上下闋都有波折、頓挫,然後用層層遞進筆法,寫到盡致處,又化為無聲的呼喚,別有一番意在言外的藝術構思,並不是人所習見的直白鋪陳。本詞也可品出夢窗用字的特色。如「春根」一詞就很新,這同他寫溪邊有時用「溪根」,雲邊有時用「雲根」一樣。夢窗也善用「偷」字,「箋幅偷和淚卷」以偷字表現含蓄幽婉,用法極盡工巧。


  

●祝英台近·春日客龜溪游廢園  吳文英

采幽香,巡古苑,竹冷翠微路。

鬥草溪根,沙印小蓮步。

自憐兩鬢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雲山深處。

晝閒度。

因甚天也慳春,輕陰便成雨。

綠暗長亭,歸夢趁風絮。

有情花影闌干,鶯聲門徑,解留我、霎時凝佇。

吳文英詞作鑒賞

從詞題看,本詞是吳文英作客龜溪,在寒食節春遊時所寫。龜溪在浙江德清縣,古名孔愉澤,即余不溪之上流。而廢園,是當地一個荒蕪冷落的地方,本已被詞人遺忘,但詞人卻在這繁華衰歇之地度過了寒食節。廢園地也曾有過繁華興盛的時候,身處其中,自然會生出今昔盛衰之感,由此作者又聯想到自己的身世,二者相互襯托,融為一體。

詞人黯然的思鄉之情就是在四周清幽的環境描寫中逐步流露出來的。

詞的開篇即寫廢園之景。詞人進入園中,但見野花自在地散髮着幽香,引他伸手去採摘;叢竹掩映的小徑,由於人跡罕至而長滿青苔,顯得那樣清冷淒寂。

這樣的景色,不用明言,即是一個廢園之景,夢窗未用「廢」字而寫出荒廢之景,是其高明之處。

詞人漫步來到龜溪之畔,四顧無人,但是沙灘上卻留着女子的腳印(小蓮步),還有許多棄擲在地的花草,春來廢園亦不是無人光顧,散落的花草和女子腳印這充滿人間氣息的景象引起人的諸多遐想。也使作者意識到由於是寒食節,當地女子曾來這兒踏青鬥草。寒食節踏青鬥草是當時習俗。眼前所見,引起作者一系列的遐思。

自己遠別親人,客居他鄉,逢此節日,不能不觸動愁緒,由此又引出下面「自憐」三句詞意。

「自憐」三句含有三層意思。作者此次重來德清,已是晚年,所以有兩鬢斑白、韶華不復之嘆,此其一也;逢此一年一度的寒食節,又有光陰似箭之嘆,此其二也;反躬自審,身在他鄉,徒增兩地相思之嘆和飄零之苦,此其三也。各種思緒,交織在一起,真可謂百感交集了。

換頭繼續寫詞人在園中之所見所感。「晝閒度」三字寫出詞人一人身處廢園,內心無限的孤寂和無聊。

這是由於春天氣候多變,忽然間小陰成雨,因此埋怨天公不作美,為何如此吝惜春光,使人不能盡情游賞。無聊之餘,思鄉之念倍增,正如唐代無名氏《雜詩》所道:「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這也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罷。此處雖然是寫天氣陰雨無常,但卻上接「雲山深處」,下開「歸夢」,貫穿思鄉之情,亦非閒筆。

雨絲風片,引出歸夢,接着以想象加深詞意。歸期無定,一片鄉情只能寄託夢中,但幽思飄渺,猶如隨風輕颺的花絮;自己的歸夢也彷彿悠然飄蕩在綠蔭滿地的長亭路上。一個「趁」字極言歸夢之切。

寒食節是在異鄉的龜溪廢園中度過的,廢園景色雖「廢」,但詞人卻備感親切,因為是廢園陪伴詩人度過了這個節日。結尾,詞人以擬人化的手法,如杜甫《春望》詩所云「感時花濺油淚,恨別鳥驚心」,即是將無情之物化為有情:在詞人眼裡,那闌干邊扶疏的花影,小門畔宛轉的鶯啼,卻彷彿滿含情思,其中不僅有對思鄉遊子的安慰,還有慇勤的輓留;使得詞人佇立凝思,久久不忍離去。這樣的結局,別開生面,不僅將題意交代清楚,同時又點出園雖廢而仍能在遊子心頭留下美好的回憶,因此也就更加耐人尋味了。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吳文英

剪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


  

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

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

舊尊俎。

玉纖曾擘黃柑,柔香系幽素。

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

可憐千點吳霜,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

吳文英詞作鑒賞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人之常情。除夕,恰恰又逢立春,浪跡異鄉的遊子,心情之難堪,正是「一年將盡夜,萬裡未歸人」。這首詞上片極為烘托節日的歡樂氣氛,從而反襯自己的淒苦。

先寫立春。「剪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紅情」、「綠意」指紅花、綠葉。趙彥昭《奉和對聖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剪綵花應制》詩:「花隨紅意發,葉就綠情新」。

花信,指花信風,應花期而來的風。立春,人們剪好紅花綠葉,作成春幡,插鬢戴發,以應時令。春風吹釵股,象是吹開了滿頭花朵。「花信上釵股」,着一「上」字,運筆細膩,可與溫飛卿詞「玉釵頭上風」(《菩薩蠻》)媲美,似比辛稼軒詞「美人頭上,裊裊春幡」(《漢宮春》)更顯風流。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