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宋詞鑑賞 - 352 / 521
古典詞曲類 / 蘇軾等 / 本書目錄
  

宋詞鑑賞

第352頁 / 共521頁。

 大小:

 第352頁

朗讀:

北宋時就有一種棕蓋車,為家眷乘坐的車子,有勾欄和垂簾,用牛牽拉;南宋時製作得更精緻小巧。《清明上河圖》裡也有這種車,婦女坐在車內,男子乘馬在車前引路,或在車後跟隨。南屏踏青偷香的情景,在夢窗戀愛經歷中是值得紀念的,回憶也是甜蜜的。詞意忽然轉變,「迴首東風銷鬢影」。

以「迴首」二字連接今昔,既表示南屏之事屬於往昔,又表示時間飛逝,迴首之間東風銷盡花容倩影,當年踏青女伴早已不在了。這句淡語卻有着人世滄桑的深刻感慨。


  

魂牽夢繞的「十年心事」是無盡的離愁別恨:「離骨漸塵橋下水,到頭難滅景中情」。迸發出作者多年的積恨,沉痛的至情經過悉心地琢磨錘煉,以精整工穩的詞句濃縮而出,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離骨」,謂伊人已死之遺骨:「塵」名詞作動詞用,即成塵,指故去多年:「橋下水」,橋當是西湖六橋,即《鶯啼序》「別後訪、六橋無信,事往花委,瘞玉埋香」所述,其人或竟葬身西湖。此句與陸游悼憶唐氏的「玉骨久成泉下土」(《十二月二日夜夢遊沈氏園亭》)絶相類似。

「到頭」即「到底」、「畢竟」之意:「難滅景中情」即上闋首兩句南屏踏青的密約偷香之情。世事無常,情人已逝,她的遺骨也已染上塵土,但時間和死亡並沒有帶走詞人對她的愛戀,相反,他的愛愈加濃厚。詞情在高潮之後忽由強烈的抒情轉到紆徐的寫景,從另一側面更含蓄形象地深化詞意:「兩岸」與上闋之「夜船」呼應,暗示抒情的現實環境:「落花」當是虛擬,象徵人亡:「殘酒醒」提示結尾的線索。「煙冷,人家柳垂未清明」,是「殘酒醒」後對景物的感受。

酒雖醒了,但心情並未改變,「借酒銷愁愁更愁。」煙冷「是明顯的有我之境,在作者愁苦心情的籠罩下,景色備顯淒涼。我國習俗,」清明前三日為寒食節,都城人家,皆插柳滿檐,雖小坊幽曲,亦青青可愛,大家則加棗食固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武林舊事》卷三)。」人家垂柳未清明“顯然為寒食日。

詞人來到六橋之下悼念情人,這正是十年前踏青的時節,所以才能重新回味反省南屏舊事。三日後即是清明,按照習俗應為亡故親友掃祭,可是作者又能到何處去掃祭情人的芳塚呢!可見他是怕到清明的,那將更加淒苦不堪了。

在這首小詞裡,往昔與現實,抒情與寫景,錯綜交替;上闋與下闋開始兩句,今昔對比;結構曲折婉轉,但轉折關係又是較清楚的。詞中所表達的悲傷而真摯的情感,亦感人至深。

●浣溪沙  吳文英

門隔花深夢舊遊,夕陽無語燕歸愁。

玉纖香動小簾鈎。

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

東風臨夜冷于秋。

吳文英詞作鑒賞

這首懷人感夢的詞,借夢寫情,更見情痴,寫得不落俗套。

「門隔花深」,指所夢舊遊之地。當時花徑通幽,春意盎然。不料我去尋訪她時,本擬歡聚,卻成話別。

為什麼要離別,詞中沒有說明。「燕歸愁」,彷彿同情人們離別,黯然無語。不寫人的傷別,而寫慘淡的情境,正是烘雲托月的妙筆。前結「玉纖香動小簾約,」則已是即將分手的情景了。

伊人纖手分簾,二人相偕出戶,彼此留連,不忍分離。「造分攜而銜涕,感寂寞而傷神」(江淹《別賦》)。下片是深入刻畫這種離別的痛苦。

下片是興、比並用的藝術手法。「落絮無聲春墮淚」,兼有兩個方面一形象,一是寫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柳永《雨霖鈴》),寫離別時的吞聲飲泣。這裡略去了。絮花從空中飄落,好象替人無聲墮淚,這是寫春的墮淚,人亦包含其中。

「行雲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個形象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寫人,「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韋莊《女冠子》),是寫婦女言別時的形象,以手掩面,主要倒不是含羞,而是為了掩淚,怕增加對方的悲傷。同時也是寫自然,行雲遮月,地上便有雲影,雲遮月襯出月含羞。劉熙載說:「詞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藝概。


  
詞曲概》)此詞「落絮」、「行雲」一聯正是「寄言」。表面是寫自然,其實是寫情。詞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行雲」當中,造成了人化的然感自然。

而大自然的「墮淚」與「含羞」,也正表現了人的離別悲痛的深度,那說是說二人離別,連大自然也深深感動了。這兩句把離愁幻化成情天淚海,真乃廣深迷離的至美藝術境界。「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杜甫《夢李白》)。

這種黯然神傷心折骨驚的離情別緒,怎麼能忘懷呢!有所思,故有所夢;有所夢,更生思緒。無晝無夜,度日如年,這刻骨相思是夠受的。

如此心境,自然感覺不到一絲春意,所以臨夜東風吹來,比蕭瑟淒冷的秋風更不堪忍受了。這是當日離別的情景,也是夢中的情景,同樣也是今日夢醒時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淒然如秋的話,詞人因離愁的濃重,他的主觀感覺卻把它倒轉過來。語極警策。

春夜風冷,是自然現象;加上人心淒寂,是心理現象,二者交織融會,釀成「東風臨夜冷于秋」的蕭瑟淒冷景象,而且這種氛圍籠罩全篇,此為《浣溪沙》一調在結構上的得力之處。

●玉樓春·京市舞女  吳文英

茸茸狸帽遮梅額,金蟬羅翦胡衫窄。

乘肩爭看小腰身,倦態強隨閒鼓笛。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