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宋詞鑑賞 - 248 / 521
古典詞曲類 / 蘇軾等 / 本書目錄
  

宋詞鑑賞

第248頁 / 共521頁。

 大小:

 第248頁

朗讀:

「隋堤路」,是指宋之汴京至淮河一段的水路,因為是隋煬帝所開大運河的一段,故名。「漸日晚,密靄生深樹」,寫徘徊汴堤而未曾登船之際,但見日色漸漸向晚,濃重的暮靄正從茂密的樹林中瀰漫開來。

接下來二句,化用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詩意,寫出主人公獨自悵望江天,孤寢船上的情景。


  

「無情畫舸,都不管、煙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擁重衾,載將離恨歸去。」這幾句寫分手時的情景,用的就是借物達意手法。這詞寫餞別情景是從鄭仲賢《送別》詩脫化出來的。

王氏所謂「詩意出側面」,是指詩情借物宣洩,遷怨於物。有情人偏遇著這無情的畫舸,它全然不管戀人們難分難捨,將行人連同離恨都載走了。這裡遷怨畫舸,就是側寫。物本無情,視為有情,以責怪於物來表達自己的離情別恨,是借物達意的一種方式;離恨、離愁是一種感情,都是虛的,然而詩人們卻常常化虛為實,將愁恨說成是有形體有重量的東西。

這裡船載離恨,就是化虛為實。

「因思舊客京華,長偎傍疏林,小檻歡聚。冶葉倡條俱相識,仍慣見、珠歌翠舞。」這是寫昔日京華相聚的歡樂場面。「冶葉」句化用李商隱《燕台詩》「冶葉倡條遍相識」。

所謂「冶葉倡條」,乃指歌妓。

詞中主人公的戀人,也是歌妓一流人物。所以他同歌妓們廝混得很熟,常一起,觀賞她們歌舞。這歡樂的回憶,與「漁村水驛,夜如歲、焚香獨自語」,恰成鮮明對比。人由聚而散之際,回想歡樂聚會,必添愁情離懷。

回憶對比,是很能觸發情感的。周邦彥這首詞,除用回憶對比外,還有一種對比,就是夢境和現實對比。「有何人、念我無聊,夢魂凝想鴛侶」,這個結尾,詞評家多以為寫得拙直、率意。周濟《宋四家詞選》說「一結拙甚」。

譚獻《譚評詞辨》說「收處率甚」。這個收尾是不夠含蓄的,但是感情還是十分樸實濃烈的。這裡用了眼前實境和夢中虛境相對照,現實是舟中獨處,夢中卻是鴛侶和諧。「鴛侶」一詞已近於抽象化,形象不夠豐滿。

但還是足以補出離情別恨的。

此詞以宦遊途中水驛之夜的情景為中心而將追憶念想層層展開。全詞由景及情,由今及昔,寫眼前景採用白描手法,敘寫追思往事時用借物達意。反襯對比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結句直抒性情而不借景烘托,可謂大巧若拙,別具魅力。

●玉樓春  周邦彥

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絶來無續處。

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

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

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粘地絮。

周邦彥詞作鑒賞


  

此詞以一個仙凡戀愛的故事起頭,寫詞人與情人分別之後,舊地重遊而引起的悵惘之情。整首詞通篇對偶,凝重而流麗,情深而意長。

首句「桃溪」用東漢劉、阮遇仙之事典。傳東漢時劉晨、阮肇入天台山採藥,于桃溪邊遇二女子,姿容甚美,遂相慕悅,留居半年,懷鄉思歸,女遂相送,指示還路。及歸家,子孫已歷七世。後重訪天台,不復見二女。

唐人詩文中常用遇仙、會真暗寓艷遇。「桃溪不作從容住」,暗示詞人曾有過一段劉阮入天台式的愛情遇合,但卻沒有從容地長久居留,很快就分別了。這是對當時輕別意中人的情事的追憶,口吻中含有追悔意味,不過用筆較輕。用「桃溪」典,還隱含「前度劉郎今又來」之意,切合舊地重尋的情事。

第二句用了一個譬喻,暗示「桃溪」一別,彼此的關係就此斷絶,正象秋藉(諧「偶」)斷後,再也不能重新連接一起了,語調中充滿沉重的惋惜悔恨情緒和欲重續舊情而不得的遺憾。人們常用藕斷絲連譬喻舊情之難忘,這裡反其語而用其意,便顯得意新語奇,不落俗套。以下兩句,側重概括敘事,揭出離合之跡,遙啟下文。

「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三四兩句,分承「桃溪」相遇與「絶來無續」,以「當時相候」與「今日獨尋」情景作鮮明對比。赤闌橋與黃葉路,是同地而異稱。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引顧況、溫庭筠、韓偓等人詩詞,說明赤闌橋常與楊柳、春水相連,指出此詞「黃葉路明點秋景,赤闌橋未言楊柳,是春景卻不說破。

」同樣,前兩句「桃溪」、「秋藕」也是一暗一明,分點春、秋。三四正與一二密合相應,以不同的時令物色,渲染歡會的喜悅與隔絶的悲傷。朱漆欄桿的小橋,以它明麗溫暖的色調,烘托往日情人相候時的溫馨旖旎和濃情蜜意;而鋪滿黃葉的小路,則以其蕭瑟淒清的色調渲染了今日獨尋時的寂寞悲涼。由於是「獨尋黃葉路」的情況下回憶過去,「當時相候赤闌橋」的情景便分外值得珍重流連,而「今日獨尋黃葉路」的情景也因美好過去的對照而愈覺孤孑難堪。

今昔之間,不僅因相互對照而更見悲喜,而且因相互交融滲透而使感情內涵更加複雜。既然「人如風後入江雲」,則所謂「獨尋」,實不過舊地重遊,記憶中追尋往日的繾綣溫柔,孤寂中重溫久已失落的歡愛而已,但畢竟寂寞悵惆中還有溫馨明麗的記憶,還能有心靈的一時慰藉。今昔對比,多言物是人非,這一聯卻特用物非人杳之意,也顯得新穎耐味。「赤闌橋」與「黃葉路」這一對詩歌意象,內涵已經遠遠越出時令、物色的範圍,而成為一種象徵。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