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發 兩種人都不錯。但孔子認為前一種還比較容易做到,所以說 他不僅聽到過這種說法,也確實見到過這種人。後一種則不容易 做到,所以說他只聽到過這種說法,但卻沒有真的見到過這種人。 其實,孔子也不是完全沒有見到過這種人。在《公治長》篇裡,他 曾評論南容時:「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並把自己 的侄女兒嫁給了他。在《衛靈公》篇裡,他又評論衛國大夫蘧伯 玉,說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這些人都是他見 過的。甚至在與顏淵談到「用之則行,舍 之則藏。」的處世態度時, 他還說「惟我與爾有是夫!」(《述而》)認為只有他和得意弟子顏 淵能做到這樣。當然,所有這些人,包括他自己和顏淵,都有做 的程度不同,尤其是,往往是有這種處世態度,但不一定真正實 現了,特別是關於「達則兼善天下」,也就是「行義以達其道」的 方面,無論是顏淵還是他自己都沒能夠做到,南容和蘧伯玉也成 就不大,所以,朱嘉認為只有伊尹、姜大公一流的人才真正州 了「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伊尹、姜大公都只是孔子 聽到過而沒有見到過的人。
為什麼獨善其身還比較容易做到,「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 其道」就非常難做到呢?這是因為,獨善其身的主觀能動性可以 起很大的作用,不外呼是自己管住自己罷了。而「隱居以求志, 行義以達其道」,尤其是“行義以達其道,,不只是靠主觀努力就可 以做到的,還必須有客觀的條件,也就是時勢和機遇才行。
所以,沒有時勢和機遇,你也就不必苦苦追求,‘行義以達其 道”了,能夠做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獨善其身、潔 身自好也就算不錯了罷。
富貴如浮雲,美名傳千世
【原文】
齊景公有馬千駟①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 首陽②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③”?
【註釋】
①千駟: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叫駟,千駟就是四千匹馬,是一筆很大的 財富。或者把「有馬千駟」理解為「千乘之國」,指齊景公擁有一個大國,自 然然是很有財富的了。②首陽:山名,即傳說中伯夷、叔齊餓死的地方。具 體地點現已難以確證。③其斯之謂與:這句話前面沒有承受語,一般認 為掉了文字。宋儒認為就是《顏淵》篇的「誠不以富,亦祗以異」兩句,但 也沒有確證。
【譯文】
齊景公擁有四千匹馬,但他死的時候,老百姓並不認為他有 什麼德行可以稱讚。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老百姓卻直到 現在還對他們稱讚不已。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讀解】
什麼意思?
即使這裡掉了文字,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這意思,那就 是:富貴如浮雲,美名傳千世。
官貴如齊景公,擁有四千匹好馬”(還不說其它了),該是夠富 的了吧?貴為大國領袖,該是夠責的了吧?可是當他死了以後,還 有什麼呢?什麼也沒有,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錢財都是身外 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或者還是如那《紅樓夢》中的《好了 歌》所唱,「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 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 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有什麼意思呢?
相反,伯夷、叔齊義不食周慄,餓死於首陽山下,可以說是 窮到極點了,但老百姓卻到現在還稱讚他們,傳揚他們的美名,這 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們的氣節感人,精神動人。
所以說富貴如浮雲,美名傳千世。
既然如此,我們今天又急急如律令似的汲汲於富貴幹什麼呢?
詩禮傳家
【原文】
陳亢①問于伯魚②曰:「子亦有異聞③乎?」對曰:「未也。嘗獨 立,鯉趨(
4)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 《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 『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 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
5) 其子也。」
【註釋】
①陳亢:字子禽,他一向對孔子心存懷疑。②伯魚,孔子的兒子孔 鯉的字。③異聞:特別的聽聞。陳亢懷疑孔子對自已的兒子有不同於其 他學生的特別的教育。(
4)趨:快走。按照禮的規定,臣經過君的面前,兒子 經過父親的面前,都應快走以示尊敬,⑤遠其于:與自己的兒子保持距 離,以免偏私、溺愛。
【譯文】
陳亢問孔鯉說:「您從老師那裡受到過與眾不同的教育吧?」孔鯉回答:「沒有。他曾經一個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過,他問我: 『學《詩》了嗎?』我說:『沒有。』他便說:『不學《詩》,就不會 說話?』我退下後便學起《詩》來。又有一天,他還是一個人站在 庭中,我恭敬地走過。他又叫住我問:『學禮了嗎?』我說:『沒有。』 他便說:『不學禮,就無法立身。』我退下後便學起禮來。要說有 什麼特別的教育,就這樣兩次罷。」
陳亢下來後很高興他說:「我問一件事得知了三件:得知 《詩》,得知禮,還得知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兒子。」
【讀解】
過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廳堂裡都掛着「詩禮傳家」的匾額,這 來源大概也就起於孔子對自己兒子的教育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