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語 - 78 / 100
國學類 / 孔子門生 / 本書目錄
  

論語

第78頁 / 共100頁。

 大小:

 第78頁

朗讀:

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聖人之言,這是孔子所要求我們 的。這裡實際上涉及到三大方面的問題:天命關於信仰,大人關 于社會規範,聖人之言關於思想權威。一個人有了這些敬畏、信 仰就會有所皈依,生活就會有所規範,思想就會有一個中心。在 此基礎上活着,生活才會覺得有目的,人生才會感到有意義,一 切的事業感、成就感,才會油然而生。相反,一個人如果沒有這 些敬畏,這些信仰、規範和中心,那就會恣意妄行,無視社會思 想和行為規範,無所不為,無惡不作,因而是非常危險的。

這大概就是有所畏的哲學,有所畏的辯證法吧。


  



天才、勤奮者與懶漢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譯文】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 一等的;遇到困難才學習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 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讀解】   

這是根據天賦和學習態度來劃分的四個等級。 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釣人,具有非凡的天賦,也就是我 們今天所說的天才人物。 因而知之者是一般勤奮好學的人,天賦雖然沒有什麼特出的 地方,但通過刻苦學習仍然可以讀大學,做研究生等成為有用的 人才。這是第二等級的人。 困而知之者是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才知道努力學習的 人,「書到用時方恨少。」這種人,作個不恰當的比擬,有點像我 們今天讀電大,成人自修大學或職工夜大一類學校的人。按照孔 子的看法,屬於第三等級的人。 最後還有一種困而不學的人。明明已經在生活與工作中感到 非常困難了,卻仍然不願意花,久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而是以濫 為濫,打牌喝酒「混」日子。這種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屬於 最下等的不可救藥的人。 既然有這樣四個等級的劃分,那麼,孔子自己屬於哪個等級 的人呢?以我們的看法,他當然應該屬於天才的級別,是生而知 之的了。可他自己卻並不這樣認為,在《述而》篇裡,他曾說過: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見,他自己排隊是 在第二個等級裡,也就是學而知之的人。 聖人如此,我們自己對號入座,又該屬於哪一等呢?



君子的九種思慮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 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1),見得思義。」

【註釋】

1)難:指患難,引申為後果、後患。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思慮:看的時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沒有; 聽的時候要想想聽明白了沒有;侍人的臉色要想想是否溫和;對 人的態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說話要想想是否忠誠;做事要想想是 否認真;有了疑問要想想怎樣向人請教;遇事發恕時要想想後果; 有利可得時要想想是否正當。」

【讀解】   

這九種思慮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 動」(《顏淵》)一樣,都是規範一個人言行的頂上功夫,在一定 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儒教的清規戒律。 “

試想,一個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一視一聽都要自我 省察一番,想想對不對,那不是活得太累了嗎?

因此,從理論上說,這九種思慮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很 有必要的,但當你真正面對現實,尤其是紛繁複雜、變幻莫測的 現代生活時,就會感到要真正履行起來是相當困難的。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實行起來很困難就完全否定它們或者置 諸腦後不予理睬,九種不能實行,就是實行其中一二種也是有好 處的啊。比如說「忿思難」,當你發怒時想想後果;又比如說「見 得思義」,當你有得可得時想想是不是不義之財。起碼在我們這個 時代不是非常適用的告誡吧。君不見,街頭巷尾,打架鬥毆而釀 成嚴重後果,往往不就是起因于一件非常小的事端嗎?結果 就造成孔子在《顏淵》篇裡指出的那種情況:「一朝之忿,忘其身, 以及其親,」不僅害了自己,而且也連累到家人。這豈不是很糊塗 嗎?再說「見得思義」的問題。那眾多斷送前程或晚節不保的貪 污受賄者,不就正因為在有利可得時沒有想一想是不是不義之財, 是不是不應該得,不應該拿嗎?當然,也許想過,也許當時就知 道是不義之財,不應該得而仍然得了,那就是蓄意犯罪,早已不 是君子而是小人了,超出了我們討論的範圍。

總而言之,凡事還是多想一想,思慮思慮為好。


  



獨善真身與用行舍藏

【原文】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①,見不善如探湯②;吾見其人矣,吾聞 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 也。」

【註釋】

①如不及:好象趕不上似的,形容急切追求。②探湯:探,用手試; 湯,滾燙的熱水。

【譯文】

孔子說:「見到善就如同趕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見到不善就如 同用手試開水一樣急忙避開;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 的話。隱居以保持自己的志向,行仁義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我聽 到過這樣的話,但沒有看到這樣的人。」

【讀解】   

這裡展示的是兩種人生態度,兩種處世哲學:前一種是獨善 其身的人;後一種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盡心上》的人,或者用孔子自己的話來說叫做「用之則行,舍 之則藏。」(《述而》)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