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平江路總管府治中王都中,福建行省參政積翁之子也。積翁遇害于海,帝念其功不置,特授都中是職。時年甫十七,僚吏頗易視之,都中遇事剖析,動中肯綮,皆愕然不敢欺。學舍久壞不治,而郡守缺,都中曰:「聖人之道,人所共由,何獨守得為乎!」乃首募大家合錢,新其禮殿。
◎至元三十一年
春,正月,壬子朔,帝不豫,免朝賀。
癸亥,知樞密院事巴延至自軍中。
庚午,帝大漸;癸酉,崩于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壽八十。
故事,上有疾,非國人勛舊不得入臥內。博果密以謹厚,日視醫藥,未嘗去左右;徹爾亦自湖廣行省馳還京師視醫藥。及帝崩,博果密與御史大夫伊嚕納顏、知樞密院事巴延受遺詔,留禁中。丞相鄂勒哲至,不得入,伺伊嚕納顏、巴延出,問曰:「我年位俱在博果密上,國有大議而不與,何耶?」巴延嘆息曰:「使丞相有博果密識慮,何至使吾屬如是之勞哉!」鄂勒哲不能對,入言于太妃鴻吉哩氏。太妃召三人問之,伊嚕納顏曰:「臣受顧命,太妃但觀臣等為之,臣若誤國,即甘伏誅。宗社大事,非宮中所當預知也。」遂定大策,與親王、諸大臣發使告哀于皇太孫,巴延總百官以聽。
兵馬司請日出鳴晨鐘,日入鳴昏鐘,以防變故,巴延呵之曰:「汝將為賊耶!其一如平日。」適有盜內府銀者,宰執以其幸赦而盜,欲誅之,巴延曰:「何時無盜!今以誰命而誅之?」人皆服其有識。
乙亥,葬帝于起輦谷。
席度量恢廓,知人善任使,故能混一區宇,擴前古所未有。。惟以亟于財用,中間為阿哈瑪特、盧世榮、僧格所蔽,卒能知其罪而正之。立綱陳紀,殷然欲被以文德,規模亦已弘遠矣。
御史中丞崔彧得傳國璽,獻之。
時穆呼哩曾孫索多,已死而貧,其妻出玉璽一鬻之,或以告彧。召御史楊桓辨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此歷代傳國璽也。」太妃出以遍示群臣,丞相以下次第上壽,慶曰:「神寶之出,實當宮車晏駕之後,此乃天意屬於皇太孫也。」乃遣右丞張九思賫授之。
夏,四月,皇太孫自北邊南還,執政皆迎于上都之北。皇太孫至上都,宗室諸王畢會。定策之際,伊實特穆爾謂晉王噶瑪拉曰:「宮車晏駕,已逾三月,神器不可久虛,宗祧不可乏主,儲闈符璽久有所歸,王為宗盟之長,奚俟而不言?」噶瑪拉遽曰:「皇帝踐阼,當北面事之。」於是宗親合辭勸進。伊實特穆爾曰:「大事已定,吾死且無憾。」
甲午,皇太孫即位於大安閣。諸王有違言,巴延握劍立殿陛,陳祖宗寶訓,宣揚顧命,述所以立皇太孫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慄,趨殿下拜。
乃下詔曰:「朕惟太祖聖武皇帝,受天明命,肇造區夏,聖聖相承,光熙前緒,迨我先皇帝,體元居正,然後典章文物,燦然大備。臨禦三十五年,薄海內外,罔不臣屬,弘規遠略,厚澤深仁,有以衍皇元萬世無疆之祚。我昭考早正儲位,德盛功隆,天不假年,四海觖望。顧惟眇質,仰荷先皇帝殊眷,往歲之夏,親授皇太子寶,付以撫軍之任。今春宮車遠馭,奄棄臣民,乃有宗籓昆弟之賢,戚畹宮僚之舊,謂祖訓不可以違,神器不可以曠,體承先皇帝夙昔託付之意,合辭推戴,誠切意堅。朕勉徇所請,于四月十四日即皇帝位。可大赦天下。尚念先朝庶政,悉有成規,惟慎奉行,罔敢失墜。更賴宗親勛戚、左右忠良,各盡乃誠,以輔台德。佈告遠邇,咸使聞知。」詔:「除大都、上都兩路差稅一年,其餘減丁地稅糧十分之三,系官逋欠,一切蠲免。民戶逃亡者,差稅皆除之。」
追尊皇考曰「文惠明考皇帝」,廟號裕宗,祔于太廟;尊太母元妃鴻吉哩氏曰皇太后。改所居舊太子府為「隆福宮」。
丙午,中書右司員外郎王約,上疏言二十二事,曰實京師,放差稅,開獵禁,蠲逋負,賑窮獨,停冗役,禁鷹房,振風憲,除宿蠹,慰遠方,卻貢獻,詢利病,利農民,勵學校,立義倉,核稅戶,重名爵,明賞罰,擇守令,汰官屬,定律令,革兩司;又請中書去煩文,一取信於行省,一責成於六部;帝嘉納之,調兵部郎中。
五月,壬子,始開醮祠于壽寧宮,祭太陽、太歲、火、土等星于司天台。
戊午,上「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尊謚,廟號世祖,國語尊稱曰:「色辰皇帝」。是日,並上先皇后鴻吉哩氏尊謚曰「昭睿順聖皇后」。
庚申,祭紫微星于雲仙台。
伊實特穆爾進秩太師,賜以上方玉帶、寶服,還鎮北邊。
己巳,詔各處轉運司官,欺隱奸詐為人所訟者,聽廉訪司即時追問,其案牘仍舊例于歲終檢之。
壬申,御史台言:「內外官府增置愈多,在京食祿者萬人,在外尤眾,理宜減並。」命與中書議之。
詔議增官吏祿。
乙亥,以札薩克知樞密院事。
戊寅,封皇姑高麗王王昛妃為安平公主。
以伊囉勒為太師,巴延為太傅,伊徹察喇為太保。
禁諸司豪奪鹽船遞運官物,僧道、權勢之傢俬匿鹽販。
六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辛巳,御史台言:「名分之重,無逾宰相,惟事業顯着者可以當之,不可輕授。廉訪司官,歲以五月分按所屬,次年正月還司。職官犯臓,敕授者聽總司議宜授者上聞,其本司聲跡不佳者代之,受賂者,依舊例比諸人加重。」帝曰:「其與中書同議。」
壬辰,以特穆爾復為平章政事。
諸王阿濟奇部玉速福屢叛,伏誅。
乙未,以世祖、皇后、裕宗謚號播告天下,免所在本年包銀俸鈔及內郡地稅,江、淮以南夏稅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