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續資治通鑑 中 - 347 / 518
中國古代史類 / 畢沅 / 本書目錄
  

續資治通鑑 中

第347頁 / 共518頁。

 大小:

 第347頁

朗讀:

甲戌,以虞允文為資政殿大學士、四川宣撫使,代吳璘也。帝謂允文曰:「璘既卒,汪應辰恐不習事,無以易卿。凡事宜親臨,無效張浚迂闊。」旋覆命以知樞密院事充四川宣撫使。帝親書九事戒之。允文尋言:「房州義士、金州保勝軍見管七千餘人,皆建炎、紹興之初,自相結集,固守鄉閭,最為忠義。而州縣全不加恤,分占白直,又有都統司差役科擾。乞差皇甫倜為利州東路總管,金州駐答刂,令專一主管,于農隙往來教閲,或緩急有警,可責令分守諸關。」從之。

己丑,金遣使來取被俘人。詔:「實俘在民間者還之,軍中人及叛亡者不預。」


  

辛卯,皇后夏氏崩,謚安恭。

秋,七月,己亥,立薦舉改官格。

壬寅,以皇太子疾,減雜囚,釋流以下。乙巳,皇太子愭薨,謚莊文。

戊申,金禁服用金綫,其織賣者皆抵罪。

辛亥,臣僚言:「戶部申請,諸路並限一季出賣官產,拘錢發納。且以江東、西、二廣論之,村疃之間,人戶凋疏,彌望皆黃茅、白葦、膏腴之田,耕猶不遍,豈有餘力可買官產!今州縣迫于期限,且冀有厚賞,不免監錮保長,抑勒田鄰。乞寬以一年為限,戒約州縣,不得抑勒。」從之。

癸丑,諫議大夫陳良佑言:「民間傳邊事,多是兩岐,為備雖不得已,要不可招敵人之疑。」如近日修揚州城,眾論以為無益。”帝曰:「為備如何無益?」良佑曰:「萬一敵人衝突,兵不能守,則是為敵人築也。今進二三萬人過江,敵人探知,恐便成釁隙。」帝曰:「若臨淮則不可,在內地亦何害?」良佑曰:「今日為備之要,無過選擇將帥,收蓄錢糧,愛民養土。」帝曰:「然。」

甲寅,帝曰:「淮東備禦事,此須責在陳敏。萬一有警,恐推避誤事,卿等宜熟與之謀。」魏杞言:「臣等昨與陳敏約,敏亦自任此事,朝廷但當稍應付之而已。」

閏七月,丙寅朔,帝諭曰:「朕欲江上諸軍,各置副都統一員,食令兼領軍事,豈惟儲它日統帥,亦使主帥有顧忌,不敢專擅。」

戊辰,金進封越王永中為許王,鄭王永功為隨王,封永成為沈王。

甲戌,金命秘書監伊喇子敬經略北邊。

戊寅,郭剛降鎮江副都統。


  
帝曰:「郭剛之除,聞鎮江軍中甚喜。」葉容曰:「剛甚廉,軍中素所推服。」

庚辰,帝諭葉容等曰:「朕常思祖宗創立法度以貽後人,惜後世子孫不能保守。」又曰:「創之甚難,壞之甚易。」蔣芾曰;「臣嘗記元佑間,李常寧廷試策云:『天下至大,宗廟、社稷至重,百年成之而不足,一日壞之而有餘。』」帝曰:「誠為名言。」芾曰:「所謂壞者,非一日遽能壞也。人主一念之間不以祖宗基業為意,則馴至敗壞。故人主每自警戒,常恐一念之失。」帝曰:「朕非獨自警戒而已,且憂後世子孫不能保守為可惜也。」

癸未,臣僚言:「閩中鹽策之弊有五:官糴浩瀚而本錢積壓不支,間或支俵而官吏克減,計會糜費,貧民下戶皆不樂供官,而大半糶于私販,一也。綱運之人,非巨室則官吏,載縣官之舟,藉縣官之重,影帶私鹽出糶,二也。州縣斥賣,多置坊局,付之胥徒,其權稱之減克,泥沙之雜和,官皆不之問,私價輕而官價重,官民大半食私鹽,故官糶不行,三也。巡尉未嘗警捕,但日具巡歷,申于官長,月書所到,置於驛壁,私販猾吏,莫之誰何,四也。今之邑敷賣官食鹽與夫借鹽本錢者,多是給虛券,約冊到數日支給。甚至拋敷賣之數,付之耆保,攤及僑戶,其見在鹽,卻封樁不得支出,謂之『長生鹽』;若人戶不願請鹽,只納敷數之半,以貼陪官,將官鹽貯之別所以作後日之數,謂之『還魂鹽』;猾吏攬撲民戶貼陪錢,請鹽出賣,出息則與邑均分,謂之『請鈔鹽』;五也,況閩中崇岡峻嶺,淺灘惡瀨,商旅興販,流轉實難,故鈔鹽之法不可行也,宜講究利害以革前弊。」從之。

癸巳,劉珙自湖南召還。首論:「獨斷雖英主之能事,然必合眾智而質之以至公,然後有以合乎天理人心之正而事無不成。若棄僉謀,徇私見,而有獨禦區宇之心,則適以蔽其四達之明,而左右私昵之臣將有乘之以干天下之公議者矣。」又論羡餘之弊曰:「州縣賦入有常,大郡僅足支遣,小郡往往匱乏。而近者四方尚有以羸餘獻者,不過重摺苗米或倍稅商人,至有取新賦以積餘錢,捐積逋以與州郡。州郡無以自給,不過重取於民,此民之所未便一也。和糴之弊,湖南、江西為尤甚,朝廷常下蠲免之令,遠方之民舉手相賀,曾未數月,又復分拋。州縣既乏緡錢,將何置場收糴?倘有已革綱運之弊,自可減和糴之數,此民之所未便二也。望詔止之。」帝嘉納。尋以珙為翰林學士。

珙嘗從容言于帝曰:「世儒多病漢高帝不悅學,輕儒生,臣竊以為高帝之聰明英傳,其所不悅,特腐儒之俗學耳。誠使當世之士有以聖王之學告之,臣知其必將竦然敬信,而其功烈之所就,不止於是而已。蓋天下之事無窮,而應事之綱在我,惟其移于耳目,動于意氣,而私慾萌焉,則其綱必弛,而無以應夫事物之變。是以古之聖王無不學,而其學也必求多聞,必師古訓,蓋將以明理正心而立萬事之綱,則雖事物之來,千變萬化,而在我常整而不紊矣。惜乎當時學絶道喪,未有以是告高帝者。」帝亟稱善。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