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演義 - 267 / 330
古典小說類 / 蔡東藩 / 本書目錄
  

清史演義

第267頁 / 共330頁。

 大小:

 第267頁

朗讀:

忽由河道總督吳大澄,呈上奏摺,乃是請尊醇親王稱號,善拍馬屁!內稱醇親王督辦海軍,功績卓著,且自為帝父,應予尊崇。先引孟子「聖人人倫之至」的遺訓,後引史事,謂宋朝的濮議,王珪司馬光,與歐陽修所議不合,從前高宗純皇帝禦批,以歐說為是。又明朝的世宗,欲追尊生父興獻王帝號,群臣爭執,高宗禦批,亦加駁斥。應請皇太后特旨,加醇親王徽號,遂皇上孝敬之忱,塞薄海臣民之望云云。奏上,太后即降旨如下:

本日據吳大澄奏請飭議尊崇醇親王典禮一折,皇帝入繼文宗顯皇帝,寅承大統,醇親王弈譞,謙卑謹慎,翼翼小心,十餘年來,深宮派辦事宜,靡不殫竭心力,恪恭盡職。每遇優加異數,皆再四涕泣懇辭。前賞杏黃轎,至今不敢乘坐,其秉心忠赤,嚴畏殊常。非從深宮知之最深,實天下臣民所共諒。自光緒元年正月初八日,醇親王即有豫杜妄論一奏,內稱歷代繼統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以宋孝宗不改子偁秀王之封為至當,慮皇帝親政後,僉壬幸進,援引治平嘉靖之說,肆其奸邪,豫具封章,請俟親政時,宣示天下,俾千秋萬載,勿再更張。其披瀝之忱,自古純臣居心,何以過此?此深宮不能不嘉許感嘆,勉從所請者也。茲當歸政伊始,吳大澄果有此奏,若不將醇親王原奏,及時宣示,則後此邪說競進,妄希議禮梯榮,其患何堪設想?用特明白曉諭,並將醇親王原奏發抄,俾中外臣民,咸知我朝隆軌,超越古今,即賢王心事,亦從此可以共白。嗣後闞名希寵之徒,更何所容其覬覦乎?將此通諭中外知之!


  

越年,醇親王病歿。未歿時,慈禧太后屢率光緒帝至醇邸問疾,因醇親王福晉,本是太后親妹子,醇親王又始終忠事太后,恭邸罷職,醇邸即續攬軍機,一切政務,隨時請太后指示,不敢獨斷獨行。怪不得太后格外親信,格外優待。臨歿,太后極為痛惜,定稱號曰皇帝本生考,予謚曰賢。喪葬一切,典禮特崇。惟諭中有「不可過事奢侈,致傷王生時恭儉盛德」。仍是防他僭越。並令將醇邸分為二處,一處崇祀醇親王祖宗,一處為光緒帝發祥地點。醇親王次子載澧襲爵,三子載洵,四子載濤,皆封公。醇親王薨後,光緒帝雖然親政,凡事仍稟白慈宮,不敢專主。慈禧太后亦嘗令皇后及李蓮英,暗中監察,免蹈同治覆轍。光緒帝恰也養晦遵時,沒甚違忤。

自十五年至二十年,只有與英吉利、俄羅斯,稍有交涉。英國為了哲孟雄,啟釁構兵,哲孟雄在西藏南境,介居布丹,廓爾喀兩部中間,布、廓兩部,同為西藏藩屬。廓、哲失和,英人嘗助哲敗廓,令哲王割讓大吉嶺,及附近印度的平原,作為己有,算是出兵的酬謝費。嗣後屢有要索,哲人憤恨,竟將英人囚住。英人遂發兵攻哲,哲王哪裡能抵擋英人?免不得肉袒牽羊,乞降大不列顛旗下。引虎者終為虎噬,亞洲諸小國皆蹈此失。英人得了哲孟雄,又把布丹亦收為屬部。哲、布已失,西藏藩籬被撤,藏人震懼,日思規復,至哲部隆吐地方,設立卡房。英人安肯幹休?自然要與西藏為難,攻毀卡房,並據藏南要隘。中國的駐藏大臣,向不中用,至是令幫辦大臣昇泰赴任,與英國總理印度大臣蘭士丹,在印度孟加拉會議,定藏印條約八款,承認哲為英屬,勘定藏哲分界,才得和平了結。後來複把藏南的亞東地方,開為商埠,許英人互市,這也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