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演義 - 265 / 330
古典小說類 / 蔡東藩 / 本書目錄
  

清史演義

第265頁 / 共330頁。

 大小:

 第265頁

朗讀:

越南已去,朝鮮亦半失主權,法日兩國,滿意而歸,英吉利不甘落後,遂乘此脅取緬甸。緬甸當乾隆年間,國王孟雲,受清廷冊封,定十年一貢的制度,久為中國藩屬。道光初年,英並印度,與緬甸西境相接,緬甸西境有阿剌幹部,適有內亂,向緬甸乞援,緬甸借出援為名,竟佔據阿剌幹部。阿剌幹部眾不服,復向印度英總督處求救。英總督遂發兵攻緬。緬人連戰連敗,沒奈何與他講和,願割讓阿剌干地,並償英國兵費二百萬磅。緬人不圖自強,徒然銜怨英人,遇著英商入境,任意凌辱。亡國之由,多在於此。英人憤無可遏,又起兵攻略緬甸,把緬甸南境的秘古地方,占奪了去。到光緒十一年,法取越南,日圖朝鮮,英人聞中國多事,索性起了大兵,直入緬京,廢了國王,設官監治。中國無事時,尚不過問,多事時,還有什麼工夫。光緒十二年,英人兼併上下緬甸,編入英領印度內。雲貴總督岑毓英奏聞,清廷王大臣,又記起昔年檔冊,緬甸為我屬國。事事如此,大約由貴人善忘的緣故。此時駐法使臣曾紀澤,因爭論中法和約,調任英使,總署衙門又發電到英京,命他至英廷抗議。貓口裡挖鰍。英人已將緬甸全部列入版圖,佈置得停停噹噹,哪裡還肯交還?曾紀澤費盡心力,據理力爭,起初是要他歸還緬甸,英人不理,後來複要他立君存祀,仍守入貢舊例,英人又是不從。可嘆這位曾襲侯說得舌敝唇焦,談到山窮水盡,才爭得「代緬入貢」四字。其實也是有名無實的條約。當時還按期進呈方物,嗣因清室愈衰,把此約亦撇在腦後。此非曾襲侯無能,乃王大臣因循之誤。英人得了緬甸,還要入窺雲南,滇緬勘界,屢費周折,後來結果,終究是英人得利,中國吃虧,雲南邊徼又被英人割去無數。昔也日闢國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這也是中國的氣數。

越南,緬甸的中間,還有一暹羅國,也是中國藩屬,按年朝貢,洪楊亂後,貢使中絶。自從越南歸法,緬甸歸英,英法各想併吞暹羅,勢均力敵,互生衝突,旋由兩國會議,許暹羅獨立自主,彼此不得侵略。只暹羅所轄的南掌地方,取來公分,至今暹羅尚算倖存,不過與中國早脫關係。從此中國的南服屏藩,喪失無餘了,說來真是可嘆!清廷王大臣,多是醉生夢死,不顧後患。慈禧太后逐漸驕侈,還想起造頤和園來,做個享福的區處。小子敘述至此,殊不能為慈禧諱了。


  

有詩詠道:

東南迭報海氛來,割地償金不一回;

聖母獨饒頤養福,安排仙闕競蓬萊。

頤和園的風景,真是一時無兩,欲知建築的原因,容待下回續述。

合肥伯李鴻章,非真秦檜、賈似道之流亞也,誤在暮氣之日深,與外交之寡識。越南一役,中國先敗後勝,法政府又競爭黨見,和戰莫決,彼心未固,我志從同,乘此規復全越,料非難事。乃天津訂約,將與法使議和,但求省事,不顧損失,暮氣之深可知矣。朝鮮再亂,維新黨召日本兵入宮,日本未嘗知照中國,遽爾稱兵助亂,其曲在彼,不辨自明。袁世凱倡議入援,偕吳張二將,代逐亂黨,翊王免難,日使竹添進一郎,至遁回濟物浦,我已一勝,日已一挫,斯時日本,猶未存與我決裂之想。為合肥計,亟應聲明朝鮮之為我屬,一切交涉,當由中國主持,胡為井上馨至朝鮮,仍任朝鮮自與訂約?伊藤西鄉至天津,乃與訂公同保護之約乎?光緒三四年間,日本咨照清廷,稱朝鮮為自主國,不認為我藩屬,經總理衙門抗辯,內稱:「朝鮮久隷中國,其為中國所屬,天下皆知。即其為自主之國,亦天下皆知。日本豈能獨拒?」妙語解頤,日本人嘗一笑置之。合肥知識,殆亦猶此。即或稍勝,亦百步與五十步之比耳。外交無識,寧有善果?越南去,朝鮮危,緬甸暹羅,相繼喪失,不得謂非合肥之咎。本回實為合肥寫照,暗寓譏刺之意。書法不隱,足繼董狐直筆矣。


  
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

卻說頤和園開工,乃是光緒十一二年的時候,耗去經費,約不下三千萬金。這時國帑支絀,三千萬金的巨款,從何而來?相傳是從海軍款項下,調撥過去。中法一戰,馬江敗績,閩海艦隊,喪亡殆盡,清廷因海氛日惡,決議大興海軍,整頓海防,將台灣劃為一省,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原有福建巡撫事,歸浙閩總督兼管。並在北京設海軍衙門,命醇親王弈譞作為總辦,弈劻、李鴻章作為會辦,善慶、曾紀澤作為幫辦。五大臣公同商酌,擬先從北洋入手,督練第一支海軍,擇定盛京旅順口,山東威海衛為軍港。醇親王弈譞,本沒有海軍經驗,弈劻、善慶,不消說起,只有李鴻章、曾紀澤二人,素稱是究心洋務,曾紀澤又時常出使外洋,主持海軍的要人,自然要推李鴻章。但海軍問題,繁費得很,免不得要籌集巨資。鴻章苦心籌畫,接連奏請,朝上總是駁的多,準的少。巧婦難為無米炊,妙手空空,如何興得起海軍?鴻章沒法,親自入覲,密探內廷意旨。當由太后身旁的寵監李蓮英,傳出消息,說是:「太后近年,有意靜居,擬造個園子,以便頤養,苦無的款可籌,時常煩躁,所以遇著各省籌款的事項,往往有駁無準。」鴻章沈吟一會,便與李蓮英附耳數語,蓮英點了好幾回頭。要造頤和園,恐亦是他慫恿出來。鴻章即回至天津,嗣凡有所奏請,無不照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