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演義 - 166 / 330
古典小說類 / 蔡東藩 / 本書目錄
  

清史演義

第166頁 / 共330頁。

 大小:

 第166頁

朗讀:

這一死傳到王大臣耳中,很是驚異。穆彰阿是個多心人,料得王中堂無病而逝,必有緣故,然而憑空懸想,總不能摸着頭腦,搔頭挖耳的想了一會,暗道:「有了,有了!」忙飭家仆去召一個謀士。謀士非別,乃是戶部主事軍機章京聶澐。聶澐一到,穆彰阿囑他探聽王中堂死事。聶澐與王中堂兒子王伉,向來熟識,此番受穆彰阿囑託,遂借弔喪為名,當夜前去偵察。行過弔禮,由王家仆役引入客廳。聶澐遂私問王中堂死狀,王仆遂一五一十,告訴聶澐,並說出遺疏大略。聶澐道:「我與你家大少爺,素來莫逆,你去取出遺疏,令我一瞧!」王仆道:「現在少爺忙得很,不便通報。」聶澐道:「你不必通報少爺,你私下去取了出來,我一瞧過,便好歸還。」王仆尚是為難,聶澐允給他千金。俗語說的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況不過盜取一張文牘,稍費手腳,坐得千金,那裡有做不到的道理?王仆去了片刻,即將遺蔬取來。聶澐一瞧,嚇得瞠目伸舌,便向王仆道:「這篇遺疏,虧得未上,若上了這疏,貴東人要惹大禍了。」王仆知識有限,也吃了一驚。聶澐道:「我既允你千金,快隨我去取!這遺疏由我取去,另換一張方好。」當下不及告辭,匆匆徑去。王仆隨到聶寓,由聶澐取出筆墨,另寫數行,假作王鼎遺疏,付與王仆,複檢出銀票千兩,作為贈資。王仆稱謝而去。

聶澐忙把遺疏,轉呈穆彰阿。穆彰阿瞧了一遍,說道:「險極,險極!這事幸虧有你,你是拔貢出身,還好應試,將來我總設法謝你一個狀元。」雙手瞞天,無事不可為,區區狀元,值得甚麼。聶澐歡喜異常,把千金都不提起,直到後來為穆彰阿所聞,方照數給還。待至禮部試期,穆彰阿不忘前言,替他暗通關節。總算信實。偏同考官中有個山西人,本充御史,得了聶澐試卷,竟藏好篋中,上了鎖,絶不提起,到填榜時候,主司房考,不得聶卷,相顧錯愕。還是御史自說:「某夕閲卷,不戒于火,有一卷為火所燼,想來便是聶卷。榜發後,當自議請處了。」好好一個狀元,被這侍禦送掉,應為聶澐扼腕。嗣後御史自請處分,解職回籍,這位權勢赫弈的穆中堂,到也沒法害他,只一手提拔聶澐,歷任至太常侍卿,這是後話慢表。


  

且說弈山與英人議和,單就廣東一省,議定休兵息戰,此外全不相關。清廷只道是和議已定,可以沒事,令江、浙各省裁兵節餉。不意英人仍不肯罷兵,一面率軍艦退出虎門,經營香港,規復廣東貿易,一面復思借戰勝餘威,率軍北進。適伯麥調印度戰艦至粵,遂與義律等決議北犯,途次遇著颶風,撞破坐船。弈山祁等,張皇入告,說:「英艦漂沒無數,浮屍蔽海。」道光帝還疑是海神有靈,飭頒藏香,令祁敬謝禱天。可笑!

英政府令大使璞鼎查,代義律職,海軍少將巴爾克,代伯麥職,義律、伯麥回國。璞鼎查、巴爾克,會同臥烏古,帶領軍艦九艘,汽船四艘,運送船二十三艘,于道光二十一年七月,游弋閩海,進犯廈門。此時鄧廷楨已得罪革職,與林則徐同戍伊犁,閩浙總督換了顏伯燾。這位顏制台,頗熱心拒外,到任後方督修戰備,奈朝旨反令他裁兵節餉,只好緩緩佈置。忽聞英兵入犯,急馳至廈門防禦;甫到廈門,英艦已闖入鼓浪嶼口。顏制台急飭兵開炮,接連炮響,轟沉英國火輪船五艘。英艦反蜂擁齊進,彈丸如雨點般打來。他的炮彈,不是望空亂髮,只併力攻一炮台。一台破,再攻一台。廈門口岸,本有炮台三座,起初顏制台防他分攻,也派兵分守,誰知他卻一座一座的攻打,這座被毀,那座早已震動。兼且炮台統用磚石砌成,未疊沙垣,彈丸飛至,不是擊坍,便是擊破。自辰至酉,炮台多半毀壞。英兵用小船駁到岸邊,分路登岸,官軍不能抵禦,水陸皆潰。金門鎮總兵江繼蕓,身中炮彈,落水溺死。副將凌志,署淮口都司王世俊,水師把總紀國慶,楊肇基,季啟明等,各力戰而亡。英兵據了炮台,反將炮台上面的大炮,移轉向北,對著廈門官署轟擊,房屋七洞八穿,興泉永道劉曜春,同知顧效忠,皆遁走。顏制台也只得退守同安。


  
英兵乘勢劫掠,廈民大憤,推陳姓為首,聚集五百人,抗英五千眾。英兵用大炮,廈民用抬槍,打了一仗,英兵死了百人,廈民只死三人,因此英兵不敢久駐,仍退泊鼓浪嶼。越數日,又進攻廈門,副將林大椿,游擊王定國,又被擊斃。還虧提督普陀保,總兵那丹珠,督兵力禦,擊沉英艦一艘,方揚長而去。顏制台初奏廈門失守,旋即報稱收復,奉旨責他先事疏防,降三品頂戴留任。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