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演義 - 161 / 330
古典小說類 / 蔡東藩 / 本書目錄
  

清史演義

第161頁 / 共330頁。

 大小:

 第161頁

朗讀:

琦善方欣欣得意,專等義律來署議款。等了數日,毫無消息,只有屬員來報,或說是獲住漢奸,或說是捕到私販,或說是英艦出入海口,偵探虛實。惹得琦善性起,大怒道:「好好一個中國,都被這等混帳東西,閙成這種模樣。是自己說自己。此後若再來嘗試,定不姑貸!」屬員碰着這個頂子,大家都回到衙中,吃着睡着,樂得安逸,不管閒帳。

琦善又招了一個粵人鮑鵬,作為翻譯官,差他往來傳信。鮑鵬曾在西商處,充過買辦,為義律所奴視,琦中堂偏當他作奇材看待,言無不聽,計無不從,因此義律越知琦善無能,日夜增船櫓,造攻具,招納叛亡,準備角戰。琦善卻一些兒不防,一些兒不備,只叫鮑鵬催促義律複音。


  

這日,鮑鵬帶來複文一角,琦善即命鮑鵬譯出,內說:「前索六款,統求準議,還請割讓香港一島,畀英國兵商寄居,是否限三日答覆!」這封書,便是外人所說哀的美敦書,是挑戰的意思。琦善頓足道:「這都是林則徐闖出來的禍祟,他既要我準他六款,還要什麼香港一島,如何是好?」鮑鵬道:「香港是海口荒島,就使允給了他,也沒甚要緊。」分明是個漢奸。琦善道:「這個卻未便照准。」鮑鵬道:「書中限期,只有三日,三日不復,他便要率兵進港來了。」琦善道:「你卻去對英領事說,叫他靜心伺候,待我出奏,再行答覆。」鮑鵬應命而去。琦善卻令幕賓修了一個模糊影響的奏摺,拜發出去。

隔了兩宿,鮑鵬回報義律不肯遵命,說是:「且開了仗,再好議和。」琦善大驚,正在慌張,沙角炮台將陳連升,賫文請援,琦善不願發兵,仍遣鮑鵬赴英艦議和。鮑鵬陽雖應命,暗中卻往別處耽擱了好幾天,琦善還道他磋磨和議,不加着急,忽由飛騎來報:「陳副將連升,與英兵開戰,轟斃英兵四百多人,後因火藥傾盡,力竭身亡,連升子舉鵬與千總張清鶴,統已陣歿。沙角炮台,已失陷了。」琦善道:「有這麼事!」竟象作夢。接連又報:「大角炮台,亦被英人陷沒,千總黎志安,受傷出走。」琦善皺眉道:「我已着鮑鵬去止英兵,什麼鮑鵬不來,英兵只管進攻。」

語未畢,署外傳進手本,乃總兵李廷鈺求見。琦善道:「我沒有傳他回省,他來做什麼?」真心昏蛋。傳遞手本的巡捕,答稱李鎮台說有緊急事情,因此進省稟見。琦善方命傳入,相見畢,廷鈺稟道:「沙角、大角兩炮台,俱已陷落,英兵已進攻虎門,請大帥急速發兵,由卑鎮帶去把守!」琦善道:「我奉旨前來議撫,並不是與英開戰,怎好添兵尋釁?」夢人說夢話。廷鈺道:「英兵不願就撫,奈何?」琦善道:「我已着鮑鵬前去相商,諒無不成,明後日便可沒事,老兄不必過慮!」廷鈺道:「大帥不要過信鮑鵬,鮑鵬前曾私販煙土,犯過罪案,倘再被他通洋舞弊,恐怕禍患不淺。」琦善閉着目,只是搖頭。廷鈺下淚道:「虎門系粵東門戶,虎門一失,省城萬不能保。廷鈺等死不足惜,大帥恐亦未便。」說到這一句,琦善方張目道:「據你說來,是必要添兵的。現調兵二百名,給你帶去,可好麼?」廷鈺道:「二百名不夠分佈。」琦善道:「再添三百,湊成五百,想總夠了。」好象買賣人論價,可笑之至。廷鈺方起身告辭,琦善又道:「老兄帶了五百兵出去,只可黑夜中潛渡,若被英人得知,責我添兵,那時萬不肯就撫了。」廷鈺又氣又笑,告別出外,急赴虎門守威遠炮台去了。

琦善正遣發廷鈺出署,見鮑鵬進來,好象得了寶貝,忙問撫議如何?鮑鵬答稱義律必欲照約,方許退兵。琦善道:「你如何今日才來?」鮑鵬道:「卑職前日奉命前去,義律只是不見,守候數日,方得見他,磋商許久,仍無成議。只是請大帥允准要約,非但把炮台歸還,連定海亦即交付。」琦善道:「你再去與他商議,前六款中,煙價償他若干,廣州可以開放,香港亦可婉商,餘事待後再談。」鮑鵬去了一會,又回報:「義律已經首肯,請大帥出訂和約。」琦善道:「話雖如此,但我尚未奏準,如何與他訂約?」鮑鵬道:「可去訂一草約,然後奏準未遲。」琦善從鮑鵬言,借查閲炮位為名,與義律會于蓮花城,願償煙價七百萬圓,並許開放廣州,割讓香港。義律亦許歸還定海,及沙角、大角兩炮台。雙方議定草約,琦善還署,即咨伊里布接收定海,一面即據義律來文,說出不得不撫情形,奏達清廷。


  
道光帝未經大創,安肯遽允?即命禦前大臣弈山為靖逆將軍,提督楊芳、尚書隆文為參贊大臣,赴粵剿辦,並降旨道:

覽奏,曷勝憤懣。不料琦善怯懦無能,一至于此!該夷兩次在浙江、粵東肆逆,攻佔縣城炮台,傷我鎮將大員,荼毒生民,驚擾郡邑,大逆不道,覆載難容。無論繳還定海,獻出炮台之語,不足深信。即使真能退地,亦只復我疆土,其被戕之官兵,罹害之民人,切齒同仇,神人共憤;若不痛加剿洗,何以伸天討而示國威?弈山、隆文兼程前進,迅即馳赴廣東,整我兵旅,殲茲醜類!務將首從各犯,通夷漢奸,檻送京師,盡法處治。至琦善身膺重寄,不能聲明大義,拒絶要求,竟甘受其欺侮,已出情理之外;且屢奉諭旨,不准收受夷書,膽敢附折呈遞,代為懇求,是何居心?且據稱同城之將軍、都統、巡撫、學政及司道府縣,均經會商,何以折內阿精阿、怡良等,並未會銜?所奏顯有不實,琦善着革去大學士,拔去花翎,仍交部嚴加議處!欽此。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