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頁
罷州置郡,郡置太守。上郡從三品,中郡正四品,下郡從四品。京兆、河南則俱為尹,並正三品。罷長史、司馬,置贊務一人以貳之。京兆、河南從四品,上郡正五品,中郡從五品,下郡正六品。次置東西曹掾,京兆、河南從五品,上郡正六品,中郡從六品,下郡正七品。主簿,司功、倉、戶、兵、法、士曹等書佐,各因郡之大小而為增減。改行參軍為行書佐。舊有兵處,則刺史帶諸軍事以統之,至是別置都尉,副都尉。都尉正四品,領兵,與郡不相知。副都尉正五品。又置京輔都尉,從三品,立府于潼關,主兵領遏。並置副都尉,從四品。又置諸防主、副官,掌同諸鎮。大興、長安、河南、洛陽四縣令,並增為正五品。諸縣皆以所管閒劇及衝要以為等級。丞、主簿如故。其後諸郡各加置通守一人,位次太守,京兆、河南,則謂之內史。又改郡贊務為丞,位在通守下,縣尉為縣正,尋改正為戶曹、法曹,分司以承郡之六司。河南、洛陽、長安、大興,則加置功曹,而為三司,司各二人。郡縣佛寺,改為道場,道觀改為玄壇,各置監、丞。京都諸坊改為裡,皆省除裡司,官以主其事。
帝自三年定令之後,驟有制置,制置未久,隨復改易。其餘不可備知者,蓋史之闕文雲。
志第二十四 暫缺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
河南郡舊置洛州。大業元年移都,改曰豫州。東面三門,北曰上春,中曰建陽,南曰永通。南面二門 ,東曰長夏,正南曰建國。裡一百三,市三。三年改為郡,置尹。統縣十八,戶二十萬二千二百三十。
河南帶郡。有關官。有郟山。有瀍水。洛陽有漢已來舊都。後魏置司州,東魏改曰洛州。後周置東京六府、洛州總管。開皇元年改六府,置東京尚書省。其年廢東京尚書省。二年廢總管,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廢行台,以洛州刺史領總監。十四年于金墉城別置總監。煬帝即位,廢省。置河南縣,東魏遷鄴,改為宜遷縣。後周復曰河南。大業元年徙入新都。又東魏置洛陽郡、河陰縣。開皇初郡並廢,又析置伊川縣。大業初河陰、伊川二縣併入焉。閿鄉舊曰湖城,開皇十六年改焉。有王澗、全鳩澗、秦山。桃林開皇十六年置。有上陽宮。有淄水。陝後魏置,及置陝州、恆農郡。後周又置崤郡。開皇初郡並廢。大業初州廢,置弘農宮。有常平倉、溫湯。有砥柱。熊耳後周置,有同軌郡。開皇初郡廢。又有後魏崤縣,大業初廢入。有二崤。有天柱山、大頭山、硤石山、谷水。澠池後周置河南郡,大象中廢。新安後周置中州及東垣縣,州尋廢。開皇十六年置谷州,仁壽四年州廢,又廢新安入東垣。大業初改名新安。有冶官。有騩山、強山、缺門山、孝水、澗水、金谷水。偃師舊廢,開皇十六年置。有關官。有河陽倉。有都尉府。有首陽山、酈山、乾脯山。鞏後齊廢,開皇十六年復。有興洛倉。有九山,有天陵山、緱山、東首陽山。宜陽後魏置宜陽郡,東魏置陽州,後周改曰熊州。又復後魏置南澠池縣。後周改曰昌洛。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昌洛曰洛水。大業初廢熊州,省洛水入宜陽。又東魏置金門郡,後周廢。有福昌宮、金門山、女幾山、太陰山、嶕嶢山。壽安後魏置縣曰甘棠,仁壽四年改焉。有顯仁宮。有慈澗。陸渾東魏置伊川郡,領南陸渾縣。開皇初廢郡,改縣曰伏流。大業初改曰陸渾。又有東魏北荊州,後周改曰和州。開皇初又改曰伊州。大業初州廢。又有東魏東亭縣,尋廢。有方山、三涂山、孤山、陽山、王母澗。伊闕舊曰新城,東魏置新城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縣改名焉。有伊闕山。興泰大業初置。有鹿歸山、石墨山、鐘山。緱氏舊廢,東魏置。開皇十六年廢,大業初又置。有緱氏山、轘轅山、景山。崇陽後魏置,曰潁陽。東魏分置堙陽,後周廢潁陽入。開皇六年改曰武林。十八年改曰輪氏,大業元年改曰嵩陽。又有東魏中川郡,後周廢。有嵩高山、少室山、潁水。陽城後魏置陽城郡,開皇初廢。十六年置嵩州,仁壽四年廢。又後魏置康城縣,仁壽四年廢入焉。有箕山、偃月山、荊山、禹山、崤山。
滎陽郡舊鄭州。開皇十六年置管州。大業初復曰鄭州。統縣十一,戶十六萬九百六十四。
管城舊曰中牟,東魏置廣武郡。開皇初郡廢,改中牟曰內牟。十六年析置管城。十八年改內牟曰圃田入焉。後魏置曲梁縣,後齊廢,有鄭水。汜水舊曰成皋,即武牢也。後魏置東中府,東魏置北豫州,後周置滎州。開皇初曰鄭州,十八年改成皋曰汜水。大業初置武牢都尉府。有周山、天陵山。滎澤開皇四年置,曰廣武。仁壽元年改名焉。原武開皇十六年置。陽武圃田開皇十六年置,曰郟城。大業初改焉。浚儀東魏置梁州、陳留郡,後齊廢開封郡入,後周改曰汴州。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有關官。有通濟渠、蔡水。酸棗後齊廢,開皇六年復。有關官。新鄭後魏廢,開皇十六年復,大業初並宛陵縣入焉。有關官。有大騩山。滎陽舊置滎陽郡。後齊省卷、京二縣入,改曰成皋郡。開皇初郡廢。有京索水、梧桐澗。開封東魏置郡,後齊廢。
梁郡開皇十六年置宋州。統縣十三,戶十五萬五千四百七十七。
宋城舊曰睢陽,置梁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縣改名焉。大業初又置郡。又梁置北新安郡,尋廢。雍丘後魏置陽夏郡。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杞州。大業初州廢。襄邑後齊廢,開皇十六年復。寧陵後齊廢,開皇六年復。虞城後魏曰蕭,後齊廢。開皇十六年置,改名焉。又後魏置沛郡,後齊廢。谷熟後魏廢,開皇十六年復。陳留後魏廢,開皇六年復。十六年析置新裡縣,大業初廢入焉。又有小黃縣,後齊廢入。有睢水、渙水。下邑後齊廢巳吾縣入焉。考城後魏曰考陽,置北梁郡。後齊郡縣並廢,為城安縣。開皇十八年以重名,改曰考城。楚丘後魏曰巳氏,置北譙郡。後齊郡縣並廢。開皇四年又置巳氏,六年改曰楚丘。碭山後魏置,曰安陽。開皇十八年改名焉。有碭山、魚山。圉城舊曰圉,後齊廢,開皇六年復置,曰圉城。有谷水。柘城舊曰柘,久廢。開皇十六年置,曰柘城。
譙郡後魏置南充州。後周置總管府,後改曰亳州。開皇元年府廢。統縣六,戶七萬四千八百一十七。
譙舊曰小黃,置陳留郡。開皇初郡廢,十六年分置梅城縣。大業三年,改小黃為譙縣,並梅城入焉。酇舊廢,開皇十六年復。舊有馬頭郡,後魏又置下邑縣,後齊並廢。城父宋置,曰浚儀。開皇十八年改焉。谷陽後齊省,開皇六年復。山桑後魏置渦州、渦陽縣,又置譙郡。梁改渦州曰西徐州。東魏改曰譙州。開皇初郡廢,十六年改渦陽為肥水。大業初州廢,改縣曰山桑。又梁置北新安郡,東魏改置蒙郡。後齊廢郡,置蒙縣,後又置郡。開皇初郡廢。又梁置陽夏郡,東魏廢。臨渙後魏置臨渙郡,又別置丹城縣。東魏析置白椫縣,後齊郡廢。開皇元年丹城省,大業初白椫又省,併入焉。有嵇山、龍岡。
濟陰郡後魏置西兗州,後周改曰曹州。統縣九,戶十四萬九百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