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舊五代史》 - 427 / 447
中國古代史類 / 薛居正 / 本書目錄
  

《舊五代史》

第427頁 / 共447頁。

 大小:

 第427頁

朗讀:

今議一從令式,排列教習。文舞郎六十四人,分為八佾,每佾八人。左手執籥。《禮》云:「葦籥,伊耆氏之樂也。」《周禮》有「籥師教國子」,《爾雅》曰:籥如笛,三孔而短,大者七孔,謂之簅。歷代已來,文舞所用,凡用籥六十有四。右手執翟,《周禮》所謂羽舞也。《書》云:「舞干羽于兩階。」翟,山雉也,以雉羽公析連攢而為之。二人執纛前引,數于舞人之外。舞人冠進賢冠,服黃紗袍,白紗中單,皁領褾,白練衤蓋襠,白布大口袴,革帶,烏皮履,白布襪。武舞郎六十四人,分為八佾。左手執干。干,楯也,今之旁牌,所以翳身也,其色赤,中畫獸形,故謂之硃干。《周禮》所謂兵舞,取其武象,用楯六十有四。右手執戚。戚,斧也,上飾以玉,故謂之玉戚。二人執旌前引,旌似旗而小,絳色,畫升龍。二人執鞀鼓,二人執鐸。《周禮》有四金之奏,其三曰金鐸,以通鼓,形如大鈴,仰而振之。金錞二,每錞二人舉之,一人奏之。《周禮》四金之奏,一曰金錞,以和鼓,銅鑄為之,其色黑,其形圓,若椎,上大下小,高三尺六寸有六分,圍二尺四寸,上有伏虎之狀,旁有耳,獸形銜鐶。二人執鐃以次之。《周禮》四金之奏,二曰金鐃,以止鼓,如鈴無舌,搖柄以鳴之。二人掌相在左,《禮》云:「治亂以相。」制如小鼓,用皮為表,實之以糠,撫之以節樂。二人掌雅在右,《禮》云:「訊疾以雅。」以木為之,狀如漆筒而弇口,大二尺圍,長五尺六寸,以羖皮鞔之,旁有二紐,髹畫,賓醉而出,以器築地,明行不失節。武舞人服弁,平巾幘,金支緋絲大袖,緋絲布裲襠,甲金飾,白練蓋襠,錦騰蛇起梁帶,豹文大口布袴,鳥皮靴。工人二十,數于舞人之外。武弁硃翙,革帶,鳥皮履,白練礻蓋襠,白布襪。殿庭仍加鼓吹十二案。《義鏡》云:常設氈案,以氈為床也。今請制大床十二,慶容九人,振作歌樂,其床為熊羆貙豹騰倚之狀以承之,象百獸率舞之意。分置於建鼓之外,各三案,每案羽葆鼓一,大鼓一,金錞一,歌二人,簫二人,笳二人。十二案,樂工百有八人,舞郎一百三十有二人,取年十五已上,弱冠已下,容止端正者。其歌曲名號、樂章詞句,中書條奏,差官修撰。

從之。《歐陽史·崔梲傳》:高祖詔太常覆文武二舞,詳定正冬朝會禮及樂章。自唐末之亂,禮樂制度亡失已久,梲與御史中丞竇貞固、刑部侍郎呂琦、禮部侍郎張允等草定之。其年冬至,高祖會朝崇元殿,廷設宮懸,二舞在北,登歌在上。文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冠進賢。黃紗袍,白中單,白練礻蓋襠,白布大口袴,革帶履,左執枿,右秉翟,執纛引者二人。武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服平巾幘,緋絲布大袖綉襠,甲金飾,白練礻蓋襠,錦騰蛇起梁帶,豹文大口袴,烏靴,左執干,右執戚,執旌引者二人。加鼓吹十二案,負以熊豹,以象百獸率舞。案設羽葆鼓一,大鼓一,金錞一,歌簫、笳各二人。王公上壽,天子舉爵,奏《元同》;二舉,登歌奏《文同》;舉食,文舞《昭德》,武舞《成功》之曲。禮畢,高祖大悅,賜梲金帛,群臣左右睹者皆讚歎之。然禮樂廢久,而製作簡繆,又繼以龜茲部《霓裳法曲》,參亂雅音。其樂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賈、州縣避役之人,又無老師良工教習。明年正旦,復奏于庭,而登歌發聲,悲離煩慝,如《薤露》、《虞殯》之音,舞者行列進退,皆不應節,聞者皆悲憤。開運二年,太常少卿陶穀奏廢二舞。


  

漢高祖受命之年,秋九月,權太常卿張昭上疏,奏改一代樂名,其略曰?

昔周公相成王,制禮作樂,殿庭遍奏六代舞,所謂《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周室既衰,王綱不振,諸樂多廢,惟《大韶》、《大武》二曲存焉。秦、漢以來,名為二舞:文舞,《韶》也;武舞,《武》也。漢時改為《文始》、《五行之舞》,歷代因而不改。貞觀作樂之時,祖孝孫改隋文舞為《治康之舞》武舞為《凱安之舞》。貞觀中,有《秦王破陣樂》、《功成慶善樂》二舞,樂府又用為二舞,是舞有四焉。前朝行用年深,不可遽廢,俟國家偃伯靈台,即別召工師,更其節奏,今改其名,具書如左:祖孝孫所定二舞名,文舞曰《治康之舞》,請改《治安之舞》;武舞曰《凱安之舞》,請改為《振德之舞》。貞觀中二舞名,文舞《功成慶善樂》,前朝名《九功舞》,請改為《觀象之舞》;武舞《秦王破陣樂》,前朝名為《七德舞》,請改為《講功之舞》。其《治安》、《振德》二舞,請依舊郊廟行用,以文舞降神,武舞送神。其《觀象》、《講功》二舞,請依舊宴會行用。


  
又請改《十二和樂》云: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