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頁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
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後而行于世。
《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
《孝經》一篇。十八章。長孫氏、江氏、後氏、翼氏四家。
《長孔氏說》二篇。
《江氏說》一篇。
《翼氏說》一篇。
《後氏說》一篇。
《雜傳》四篇。
《安昌侯說》一篇。《五經雜議》十八篇。石渠論。
《爾雅》三卷二十篇。《小爾雅》一篇,《古今字》一卷。
《弟子職》一篇。
《說》三篇。
凡《孝經》十一家,五十九篇。
《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
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
《八體六技》。
《蒼頡》一篇。
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EBBC歷》六章,車府令趙高作;《博學》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
《凡將》一篇。司馬相如作。
《急就》一篇。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
《元尚》一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
《訓纂》一篇。揚雄作。
《別字》十三篇。
《蒼頡傳》一篇。
揚雄《蒼頡訓纂》一篇。
杜林《蒼頡訓纂》一篇。
杜林《蒼頡故》一篇。
凡小學十家,四十五篇。入揚雄、杜林二家二篇。
《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B
12F》。」「B
12F,揚于王庭」,言其宣揚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
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隷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
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蓋傷其浸不正。《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
是時始造隷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隷也。
漢興,閭裡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併為《蒼頡篇》。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
《凡將》則頗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于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蒼頡》中重複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復續揚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無復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征齊人能正讀者,張敝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並列焉。
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
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
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几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至于五學,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
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萬言。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
序六藝為九種。
《晏子》八篇。名嬰,謚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有《列傳》。《子思》二十三篇。名亻及,孔子孫,為魯繆公師。
《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啟後。
《宓子》十六篇。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
《景子》三篇。說宓子語,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
《公孔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
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
《孫卿子》三十三篇。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有《列傳》。《-子》十八篇。名嬰,齊人,七十子之後。《內業》十五篇。不知作書者。
《周史六韜》六篇。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周政》六篇。周時法度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