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國門鎖不住美國艦隊第一次闖入江戶灣的那年,祐宮是不足一歲的嬰兒,什麼事情都不懂。
其實在這之前,在日本週圍的海面上,已經有外國船隻出沒,使居民陷入了不安之中。祐宮當然更不知道。
在北方,俄國船隻開到千島列島,要求與日本建立邦交。
幕府一開始,曾經允許它們在長崎進港;旋又改變主意,命其退走。
俄國船隻在回歸的途中,發現日本北方沒有像樣的防備,便向樺太、擇捉、利尻方面派出武裝船隻,反覆進行掠奪,實施暴行。
幕府聞報,慌忙命令奧羽諸藩,緊急出動警備兵員。結果把俄國軍艦「地亞那」號的艦長戈羅寧少校抓獲。到第二年,俄方為了報復,抓去了日本商人高田屋嘉兵衛。兩國經過交涉,兩名俘虜互相和平交換,事件得到解決。
爾後,俄國因遭到拿破崙的遠征軍的進攻,全國陷入危險的戰亂。
這種情況下當然無力顧及遠東。日本週圍海域再也看不到俄國的艦隊,於是幕府逐漸撤去奧羽諸藩的警備部隊,北邊復又回到平穩狀態。日本人繼續緊鎖國門睡大覺,躲在蝸牛殻裡貪戀太平之美夢。日俄之間這樣的和平局面,維持了大約
50年。
然而,擾亂日本的,決不只是俄國艦隊。
這時候的歐美各國,建造起了數千噸級的鋼鐵巨艦,裝備了強大的蒸汽機,遠涉重洋向東方進軍,去征服新的殖民地。而日本卻還在木船上掛着風帆,小心翼翼地惟恐越出沿岸航線半步。
還在與俄國爭鬥得如火如荼的文化
5年,英國軍艦也開進了長崎港。
日本只允許荷蘭和大清國的船隻進入長崎,然而英國軍艦不經允許就闖了進來。英國人的藉口是,他們正和荷蘭交戰,要到長崎抓捕荷蘭人。長崎的地方長官松平康英,面對載有
38門大炮的英國軍艦束手無策,只好眼睜睜任其橫行。結果把個好端端的長崎,搞得一片狼藉,然後揚長而去。
英國軍艦撤走後,松平康英自殺了。
從此,在日本近海,不時有歐洲的船隻出沒。
對於歐洲各國來說,東洋是個充滿了神秘和謎團的地方。這兒有着珍奇的物產,如能運回歐洲,肯定能獲取巨額利潤。所以,要求和日本貿易的國家多了起來。
英國和法國來到沖繩,要求通商貿易。
說到沖繩,這時候日本人覺得似乎它屬於薩摩藩管轄,是在日本支配之下。但是沖繩當地居民,卻認為自己應當是中國人。
首先,沖繩的王室,世世代代都對中國事以臣下之禮,按中國命令行事。日常的生活習慣、文化心理、乃至人的姓名,全都是中國式的。
只是在沖繩被島津征服以後,才受到薩摩藩的管轄。就是說,這一段時間,沖繩有兩個主人。
而且,因為交通不方便,雖說是管轄,根本不可能派官吏直接治理。
每當鹿兒島的日本人偶爾來巡視,當地人表面應付一下。日本人去了,大清國使節又來巡視。當地人迎接着大清國官吏說:「我們的主人只有您。」
兩面應付,設法不讓兩個主人碰頭,以免在這地方爆發爭端。這是沖繩人多年來的經驗,可說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這一套叫做「兩屬政策」。
中、日雙方對此情況都略有所察覺。但雙方都不願像吃醋的丈夫那樣挑剔,把事情弄糟。一定要挑明,迫使其明確歸屬自己,很可能適得其反。而且那要有很大的決心,說不定會引發一場戰爭。
同時,要想使它公開聲明專屬己方,就得相應地關照它,出錢養它,這是個沉重的負擔。漂洋過海派兵來駐守,更是一樁麻煩事。
中、日雙方都裝作啥也沒看見的樣子,聽之任之維持現狀。
日本人的如意算盤是:在與大清國的交易中,沖繩如果得到好處,自己也可分得一份;通過沖繩,還可以間接與大清國做生意。多少年來就是這樣過來的。偏偏英國和法國闖了進來,要求允許通商。日本早就有鎖國令,謝絶外國人進港。
幕府一直嚴格執行這一國策。全國各藩中,若是稍的違犯,都嚴懲不貸。至于沖繩當地人怎麼想的,日本政府不會去考慮;政府只把沖繩原則上視為自己領土。究竟是否批准與外國通商呢?幕府不知所措了。
拖來拖去,不了了之,即含含糊糊預設了事。
預設也不行。人家美國的艦隊說過,不久還要來討回音,一定要正而八經締結通商條約哩!這種情勢,讓人聯想起中國詩句:「山雨欲來風滿樓」。
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由於長期閉關鎖國,日本怠慢了學習現代的科學技術。也不乏有識之士,像林子平和高野長英那樣將目光放眼海外的人,卻為當局所不容。被說成是擾亂社會,並受到懲罰。
在封閉時代,誰想當個先知先覺者,說句把離經叛道的話,提出個改革意見什麼的,很可能被罵成神經病,而遭到解僱打破飯碗。所以,即使想把入侵的外國軍艦打跑,實在有心無力,一廂情願。自己既沒有鐵甲戰艦,又沒有威力強大的炮火。
現在急時抱佛腳,是來不及了。在從來沒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土壤上,突然將它從國外引進,全國一定會發生大混亂。兵制、軍備自不必說,就連政治、經濟體制,都得重建。而且幕府本身,也得推倒另起爐灶。
對於擅長明哲保身術的日本官員來說,與其為此而引起全國的大混亂,倒不如姑且最小限度地修修補補,搪塞一番得過且過。議起國家政事來,一個個模棱兩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須得加強海防才行。」
「這話不錯。」
「我國是神國,不可擅自與外夷交往。」
「所言有理。」
「財政吃緊,為防禦外國黑船而花費大量錢財,是不合算的。」
「誠然,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