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程樂宇道:「這事不難,我叫他送結狀來與內侄,嫂嫂你相看就是了。」程樂宇回到書房叫薛如卞,說道:「外邊攻冒籍的甚緊,連趙完又有不肯出保的意思,我再三央他,你可將這結狀送到他家。」薛如卞拿了結狀走到連家,門上人通報了,說叫請他到後面書房裡去。進入中門,連春元的夫婦他也不曾迴避,薛如卞作了揖。連夫人故意問說:「這是誰家的學生?」連春元道:「是薛家的,見從程姑夫唸書,如今要出考哩。」叫他坐了吃茶。伸出兩隻雪白的長長尖手,聲音圓滿,相貌端方,齒白唇紅,發才及額;紫花布大袖道袍,紅鞋淨襪。連趙完出來相見,他留了結狀。連春元自進書房,取了一柄詩扇,一匣香墨,送他出來。他作揖稱謝,甚有矩度。連夫人亦甚喜歡,就託了程樂宇作伐。薛教授喜不自勝,擇日下定,不必煩講。薛如卞有了這等茁實的保結,那些千百年取不中的老童,也便不敢攻訐。
縣官點完名進去,四個人都坐成了一處。出下題來:一個《論語》題是「從者見之」,一個《孟子》題是「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薛如卞先與狄希陳做了頭篇,相于廷也先與狄希陳做了二篇,方纔做自己的文字。薛如兼才得十二歲,他也不管長不管短,拿了一管筆颼颼的寫起。不一頓飯時,起完了草稿,就要謄真。薛如卞說:「這天色甚早,你不要忙,待我與你看看,再謄不遲。」他那裡肯等,霎時間,上完了真。剛好巳牌時候,頭一個遞上捲去。縣官看了這等一個俊俊的光頭,揭開捲子,滿滿的一捲子字,又是頭一個交卷,求那縣官面試。縣官把他的捲子齊頭看了一遍,笑道:「你今年幾歲了?」回說:「十二歲了。」縣官笑說:「你這文章還早哩!回去用心讀書,到十四歲出來考,我取你。」這薛如兼只是胡纏,縣官說:「我出一對考你罷:‘大器貴在晚成。’」他對「長才屈于短馭。」縣官笑道:「你對還取得,取了你罷!你去舊位上坐在那邊等,再有幾人交卷,放你出去。」
等了一會,狄希陳也抄完了捲子,送上去面試。雖也不是幼童,卻也還是個標緻披髮。《論語》破題道:「從者為之將命,鑒其誠而已。」《孟子》破題:「齊婦醜其夫,而齊人不自醜焉。」縣官把那第二個破題圈了,以下的文字單點到底,卷面上寫了個「可」字。又等了二三十個交卷的,狄希陳與薛如兼都頭一牌放了出去,都是縣官面試取中,歡喜的跳了回家。
薛如卞等了相于廷一齊完了,上去交卷。兩個都方一十四歲,新才留髮,清清秀秀的一對學生,跪了求縣官面試。縣官把那兩通捲子都齊頭看了,都圈點了許多,都在卷面上發了個大圈,問說:「兩個都幾歲了?」回說:「都是十四歲了。」又問:「先生是誰?」回說:「是程英才。」問說:「你兩個是同窗麼?」回說:「是。」縣官說:「回家快去讀書,這一次是要進的了。」兩個謝了縣官,領了照出的牌,開門放出。各家父兄接着,都說蒙縣官面試取中。天還甚早,程樂宇叫他吃了飯,寫出那考的文章,都比那窗下的更加鮮艷;程樂宇把去與連春元父子看,甚是稱賞。
大家估那兩人的文字,程樂宇與連趙完說:「薛如卞在十名裡,相于廷在十名外。」連春元說:「這兩個都在十名裡。相于廷在前,薛女婿在後。」程樂宇又把狄希陳的文字也叫他謄了出來,把與連春元看,連春元說:「這捲子也取的不遠。據頭一篇只是必取,若第二篇只怕還不出二十名去。」程樂宇笑道:「頭一篇是薛女婿做的,第二篇是相學生做的。」
過了十數日,縣裡發出案來,共取了二百一十二名。相于廷第四,薛如卞第九,都在覆試之數;狄希陳第二十一名,薛如兼第一百九十名。四個全全取出,各傢俱甚喜歡。
連春元誇他認得文章,見了程樂宇,說:「薛如卞合相于廷必然高進。」連夫人取笑說道:「薛家女婿進了,只是少了姑夫的一分謝禮,難道好受侄女女婿的麼?」連春元道:「女婿進了學,咱還該另一分禮謝他姑夫哩。」程樂宇道:「豈止這個?那做媒的禮沒的好不送麼?」
不兩日,縣裡造了冊,要送府學考。因四個都尚年幼無知,乍到府城,放心不下,還央程先生押了他們同去,米面吃食等物都是狄員外辦的。濟南府東門裡鵲華橋東,有連春元親戚的房子,問他借了做下處。一行師徒五人,又狄周、薛三槐、相家的小廝隨童、連家撥了家人畢進跟隨薛如卞、廚子尤聰,共是十人。清早都在狄家吃了早飯,各家的父兄並連春元父子都到狄家看著送他們起身。狄希陳問他娘要銀子,好到府裡買什麼,他娘給了他四兩銀子;他嫌少,使性子,又問他爹要,他爹又給了他六兩;叫他買書紙筆墨,別要分外胡使。
明水到府不足百里,早發晚到。次日,禮房投了文,聽候考試的日期尚早,程先生要拘住他們在下處讀書。這班後生,外州下縣的人,又生在鄉村之內,乍到了省城,就如上在天上的一般,怎拘束得住?先生道:「我就管住你的身子,你那心已外馳,也是不中用的,憑你外邊走走,暢暢文機。只是不可生事,往別處胡走。」
這四個人得了這道赦書,「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從鵲華橋發腳,由黑虎廟到了貢院裏邊,畢進指點着前後看了一遍。又到了府學裏邊看了鐵牛山,從守道門前四牌坊到了布政司裡面,由布政司大街各家書鋪裡看過書;去出西門,到跑突泉上頑耍了一大會,方纔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