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這首詩是寫淮北初春之夜在軍中聞笛所引起的思歸之情。前二句寫聞笛。此時,春方至,山未青,夜猶寒,而軍中有人吹笛,彷彿是那羌笛淒厲地呼喚春歸大地,風光恰似塞外。這笛聲,這情景,激動士卒的鄉愁,更摧折着遷客,不禁悲傷流淚,渴望立即飛回北方中原的家鄉。於是,詩人想起那大雁北歸的傳說。每年秋天,大雁從北方飛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棲息過冬。來年春天便飛回北方。後二句即用這個傳說。詩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飛的心情,也極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飛的自由,所以說「不待天明盡北飛」。與大雁相比,遷客卻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歸。顯然,這裡蘊含著遺憾和怨望:遷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還沒有隨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來到。
詩人以恍惚北方邊塞情調,實寫南謫遷客的怨望,起興別緻有味;又借大雁春來北飛,比托遷客欲歸不得,寄喻得體,手法委婉,頗有新意。而全詩構思巧妙,感情複雜,形象跳躍,針線緻密。題曰「春夜聞笛」,前二句卻似乎在寫春尚未歸,所以有人「吹笛喚春歸」,而遷客不勝其悲;後二句一轉,用回雁峰傳說,想象笛聲將春天喚來,一夜之間,大雁都北飛了。這一切都為笛聲所誘發,而春和夜是興寄所在,象徵著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後二句之間,從眼前景物到想象傳說,從現實到希望,從寒山笛聲到遷客,到洞庭群雁夜飛,在這一系列具體形象的疊現之中,動人地表現出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喚春歸始,而以雁盡北飛結,人留雁歸,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間,有不盡的怨望,含難言的惆悵。
王之渙《涼州詞》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氣概。李益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其實相同,不過是說春風不到江南來。所以情調略似邊塞詩,但它多怨望而少豪氣,情調遜于王詩。然而這正是中唐詩歌的時代特點。
(倪其心)
行舟
行舟
李益
柳花飛入正行舟,臥引菱花信碧流。
聞道風光滿揚子,天晴共上望鄉樓。
此詩特點在於給讀者以想象的餘地,讀後有餘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調。
前兩句寫景。舟行揚子江中,岸上柳絮飄來,沾襟惹鬢;詩人斜臥舟中,一任菱花輕舟隨着碧綠的江流蕩漾東去。粗粗看來,儼然一幅閒情逸致的畫面,仔細品味,方使人覺出其中自有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在。春回大地,綠柳飄絮,按說應使人心神怡悅,但對於客居異地的遊人來說,卻常常因為「又是一年春好處」而觸發久縈心懷的思鄉之念。何況,柳枝還是古人贈別的信物,柳花入懷,自然會撩惹遊子鄉思的愁緒。
如果說,詩人這種思鄉的愁緒在前兩句裡表達得尚屬含蓄,不易使人體察,那麼,後兩句就表露得比較明顯了。「聞道風光滿揚子」這一句是說,詩人自己思鄉心切,愁緒縈懷,沒有觀賞風景的興緻,「風光滿揚子」只是聽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願看,因為他身處江南,神馳塞北(詩人故鄉在隴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賞心悅目,反倒只能增其鄉思愁緒。類似這樣的情狀,我們在古代的優秀詩詞當中是常常可以見到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寫到:「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聞道春光好,同樣是自身愁緒多,一個終於沒有去,一個儘管去了,但根本無心賞景。所取態度雖殊,感情表達的效果卻是同樣深切的。
既然舟行揚子江,不是為了賞景,那又為何而來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鄉樓」。原來詩人是為登樓望鄉而來。但讀詩至此,讀者心裡不免又生出許多新的疑問:為什麼要在「風光滿揚子」的「晴天」才登樓望鄉呢?詩中沒有明說,留給讀者去想象、體會、玩味。或許是,古時別家出走多在歲寒過後,當物華又換,春光再滿時,遊子的鄉思倍切吧?或許是,風光明媚的晴天麗日,空氣清朗,登樓望鄉,可極目千里吧?所有這些,儘管沒有寫出,卻比明白形諸文字更豐富,更耐人尋味。這正是這首絶句的神到之處。
(崔閩)
隋宮燕
隋宮燕
李益
燕語如傷舊國春,宮花旋落已成塵。
自從一閉風光後,幾度飛來不見人。
隋煬帝楊廣在位十三年,三下江都(今江蘇揚州)遊玩,耗費大量民力、財力,最後亡國喪身。因此「隋宮」(隋煬帝在江都的行宮)就成了隋煬帝專制腐敗、迷于聲色的象徵。李益對隋宮前的春燕呢喃,頗有感觸,便以代燕說話的巧妙構思,抒發弔古傷今之情。
「燕語如傷舊國春」,目睹過隋宮盛事的燕子正在雙雙低語,象是為逝去的「舊國」之「春」而感傷。這感傷是由眼前的情景所引起的,君不見「宮花旋落已成塵」,如今春來隋宮只有那不解事的宮花依舊盛開,然而也轉眼就凋謝了,化為泥土,真是花開花落無人問。況且此等景象已不是一年兩年,而是「自從一閉風光後,幾度飛來不見人」。燕子尚且感傷至此,而況人乎?筆致含蓄空靈,是深一層的寫法。
天下會有如此多情善感、能「傷舊國」之「春」的燕子嗎?當然沒有。然而「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嚴羽《滄浪詩話》)。讀者並不覺得它荒誕,反而認真地去欣賞它、體味它。因為它虛中有實,幻中見真。你看:隋宮確曾有過熱閙繁華的春天;而後「一閉風光」,蔓草萋萋;春到南國,燕子歸來,相對呢喃如語;這些都是「實」。「唯有舊巢燕,主人貧亦歸」(武灌《感事》),儘管隋宮已經荒涼破敗,隋宮燕卻依然年年如期而至。燕子啣泥築巢,所以那宮花凋落,旋成泥土,也很能反映燕子的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燕子要巢居在屋內,自然會留意巢居的屋子有沒有人。這些都是「真」。詩人就是這樣通過如此細緻的觀察和豐富的想象,將隋宮的衰颯和春燕歸巢聯繫起來,把燕子的特徵和活動化為具有思想內容的藝術形象,這種「虛實相成,有無互立」(葉燮《原詩》)的境界,增強了詩的表現力,給人以更美、更新鮮、更富情韻的藝術享受。
(趙其鈞)
上汝州郡樓
上汝州郡樓
李益
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
今日山川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之作。境界蒼涼,寄意深遠。詩的首句中,「黃昏鼓角」寫的是目所見、耳所聞,「似邊州」寫的是心所感。李益曾久佐戎幕,六出兵間,對邊塞景物特別是軍營中的鼓角聲當然是非常熟悉的。這時,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臨汝縣)城樓,眼前展現的是暗淡的黃昏景色,耳邊響起的是悲涼的鼓角聲音,物與我會,情隨景生,曾經對他如此熟悉的邊塞生活重新浮上心頭,不禁興起了此時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象身在邊州的感慨。這個感慨既有感於個人的身世,更包含有時代的內容,份量是極其沉重的。這裡雖然只用「似邊州」三字淡描一筆,但這三個字寄慨無窮,貫串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