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散文 - 46 / 62
外國散文類 / 作者群 / 本書目錄
  

外國散文

第46頁 / 共62頁。

 大小:

 第46頁

朗讀:

在這同一時期的劇作裡面,理查二世①則是另一個哈姆雷特,他不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而僅僅是這命運的消極的觀望者。這類人物中一個更為成熟的角色則是傑克斯②,這是莎士比亞在改編這個後來發展成為《皆大歡喜》的舊故事時添加

①「它」指「存在」。


  

②戴斯蒙德・麥卡錫18781952,英國著名編輯兼作家。

③指偷赫理斯的觀點。

④安德魯・塞西爾・布萊德里18511935,英國教育家與文學批 評家。

①即莎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男主人公。

①莎氏國史劇之一。

②莎氏喜劇《皆大歡喜》中一位性情曠達幽默的貴族,被逐公爵的侍從。下文傑克斯的「整個世界不過是一座舞台,一切男男女女都是這舞台上的伶人」等等這個有名段落見于《皆大歡喜》27景。 進去的,這位堅持「整個世界不過是一座舞台」的傑克斯具有着哈姆雷特式的超脫、機智與閃電般的穎慧,而且,同他一樣,往往沉湎在他那表面謔浪笑傲的哀愁之中。

另外哈姆雷特身上的不少特點也還見之於劇中那位被放逐的公爵③,至于在《量罪記》④裡那位性愛罩思幽居、「隱身暗陬的年邁古怪公爵」就是更其如此。他在獄中克勞底亞 ⑤面前所作的「人生應作如是觀」的大段說#

教雖然對於一名待決死囚未免失之不仁,卻是莎氏劇中人物忘記舞台場合而一味沉溺于對人生命運等問題的哈姆雷特式的玄想之一例。⑤在費斯特⑥、塔施東⑦以及莎士比亞的其他丑角中,由於他們那富於詼諧的超脫酷似哈姆雷特,他們的機智也很像他,另外他們的憂鬱之中都雜有某種荒唐意味,並好以幾句冷語剝去人生的底蘊的假相,我們遂在他們身上再次窺見了哈姆雷特;而那遊戲味道甚至更超過那兩個掘墓人⑧。至於他最後一部劇作中的普洛斯彼羅⑨那就更不待言,完全是哈姆雷特精神的一個化身。實際上綜觀莎士比亞劇作的全部發展,我們都會看到一種極為明顯的趨向,即是行動果決、意志剛強的人大有為一些空想者與憂鬱者所替代之勢,而這些人大都不太得志,對人生世相每每採取一種冷嘲熱諷的旁觀態度。

弗蘭克・赫理斯最光輝的成就即在他曾以聳人聽聞然而信服有力的證據指出,在麥克佩斯①的身上大有哈姆雷特的影子。他指出,這個生當野蠻時代的凶殘軍閥曾如何不止一次取下那謀殺者的面具而露出一副哈姆雷特式的苦思焦慮與慘淡面容;他還指出,麥克佩斯是如何屢次在他即將下手之際突又隱入全然不合時宜的自言自語之中。於是照着與哈姆雷特一模一樣的語調口氣,就老年、死亡、夢幻等問題發開了議論,說什麼「死亡這事一點也不足懼」②,或者,正當命運交關千鈞一髮之際,竟有閒心停了下來大作其文

③指《皆大歡喜)中的公爵無姓名

④莎氏喜劇之一,是莎劇中特別以文采詞藻著稱的一部喜劇。劇中這位公爵曾以退隱的方法考驗其攝政人安哲魯。

#00400620_210_5

⑤維也納城年輕紳士,因犯勾引少女朱麗葉罪,為攝政安哲魯依 法判處斬刑,將死前,克勞底亞之姊伊莎貝拉,聞訊趕赴安哲魯 面前為其弟請免。安哲魯悅其色,意以侵佔其身為赦其弟之條 件。伊莎貝拉依公爵之計,姑佯允之。至期,以安哲魯所棄之 情人馬利安納代己前往,卒敗其奸。

執法而犯法的安哲魯只得 在公爵面前伏罪。喜劇最後以公爵赦免安哲魯,令其與馬利安 納結婚,克勞底亞娶朱麗葉與公爵自己娶伊莎貝拉而結束。下 文「人生應作如是觀」,是《量罪記》31景中喬裝成修道士的 公爵到監牢裡來探望克勞底亞時講的一段話的開頭句子,這段 話主要說人生不過一場虛幻,並教給他升天堂的道路以及怎樣 懺悔和祈求平安等。

⑥《第十二夜》中丑角。

⑦《皆大歡喜》中丑角。


  
⑧指《哈姆雷特》51景中哈姆雷特的情人奧菲利亞淹死後掩埋 她的屍體的兩名掘墓人丑角。他們也是長於發議論與談人 生的能手。

⑨指《暴風雨》中主人公,米蘭公爵,後國土為其弟所篡奪,被流放 一荒島上,十二年後,始返回本土複位。其性格也是好深思談 玄的空想家典型。

①莎士比亞所著同名悲劇中的主人公,蘇格蘭王鄧肯手下大將,受其妻唆使,弒王自立,卒為前王之子及其舊臣所敗。

②見《麥克佩斯)53景。

章,念叨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或是像舞台上一個拙劣的伶人③等等。

有人曾經說過,哈姆雷特是高談闊論而不曾為,麥克佩斯是高談闊論,但尚為之;所以難怪他那位比較實際的夫人對他的病態心理大生輕蔑——的確這裡不僅大乖劇情,也大乖其所處時代——因而遂有「把刀給我」的話①,然而即使她也還得等到拋出這一哈姆雷特式的雙關語之後,這才轉身入內,血污四壁。



那末,試問莎士比亞在借哈姆雷特之身以寫他自己時如果我們同意莎士比亞確曾描繪了他自己,他改採用的思維與感情的方法是些什麼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據柯勒律治指出,即是對一己利害安危之從不屑一顧和一遇機會便不覺遁入于抽象的概括與推理之中。哈姆雷特是從不肯放過一次發表議論的機會的:「是的,母后,這的確是從來如此。」②在他對王后的一句老生常談表示贊同時,他几乎一開口便是這種談法;而就在此後不久,一聲炮響又把他引入對節制的一番高論③,几乎完全忘記他此來原是為見先父的亡靈。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