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散文大鑒 - 201 / 328
白話散文類 / 作者群 / 本書目錄
  

中國散文大鑒

第201頁 / 共328頁。

 大小:

 第201頁

朗讀:

我們都會衰老。我鎮定地注視着我的年紀,猶如眺望遠方一幅漸漸逼近的白帆。為什麼要掩飾這個現實呢?掩飾不單是徒勞,首先是一種軟弱。自信並不與年齡成反比,就像自信並不與美麗成正比,勇氣不是儲存在臉龐裡,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化妝品不過是一些高分子的化合物、一些水果的汁液和一些動物的油脂,它們同人類的自信與果敢實在是不相干的東西。猶如大廈需要鋼筋鐵骨來支撐,而決非幾根華而不實的竹竿。


  

常常覺得化了妝的女人犯了買櫝還珠的錯誤。請看我的眼睛!濃墨勾勒的眼線在說。但柵欄似的假睫毛圈住的眼波,卻暗淡猶疑。請注意我的口唇!櫻桃紅的唇膏在呼籲。

但輪廓鮮明的唇內吐出的話語,卻膚淺蒼白……化妝以醒目的色彩強調以至強迫人們注意的部位,卻往往是最軟弱的所在。

磨礪內心比油飾外表要難得多,猶如水晶與玻璃的區別。

不擁有美麗的女人,並非也不擁有自信。美麗是一種天賦,自信卻像樹苗一樣,可以播種可以培植可以蔚然成林可以直到地老天荒。

我相信不化妝的微笑更純潔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妝的目光更坦率而直誠,我相信不化妝的女人更有勇氣直面人生。

候若不是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於禮儀,我這一生,將永不化妝。 歲兄中華散文黎晗

冬天這個行客,在我們家鄉,「客」的味道是很濃的。以時程來算,匆匆而過,冷的光景只有那麼個把月多;倘若說起心情,冬在我們家鄉,實在是不能叫人心滿意足的了。

養花的人家,秋菊在中秋過後一陣子就開,要一口氣開到冬至。到了冬至,才有那麼一點冷的跡象。秋菊謝了,花們要歇一歇。新歲一來,春花就紛紛攢足了勁,呼啦啦開滿了院裡牆外,將一個活潑爛漫的新春襯了出來。

冬至實際上馬上就挨着春,挨着歲的那派嶄嶄新新的氣象了。冬至節和歲之間,只家長,到冬至,就開始揣了一個賀歲的計劃。老人端把椅子,牆根底下坐了,曬着暖暖的日頭,對陽光裡奔來奔去的孩子說:「不吵架了,冬至到了。冬至是歲兄,大傢伙兒要和氣,和和氣氣招歲呢。



我很小的時候,就聽祖母這麼親切喚過冬至。歲兄,歲的哥哥呢。冬日的陽光不遠不近地耀着;村裡村外,屋頂檐下,只蒙了那麼一層毛茸茸的冷意;果真就有「哥哥」一樣溫和、親切,又略帶嚴厲的暖晴。

天氣既是這般的溫和,人們手中的事自然也一樣素樸祥寧了起來。

冬至照例是要吃湯圓的。

要做湯圓吃的。知道了以後,就要問,冬至為啥要做湯圓吃呢?問過大人和書本,都回答不出來。冬至節是個奇怪的節,不像其他端午、中秋、春節,都有它們明確的理由。在我們家鄉,冬至倒有個不小的緣由——冬至節,我們家鄉要祭祖。

我們家鄉的祭祖活動並不像其他地方,一提起「祭」,一提起「祖」,就鬼氣森森的。由於祭祖,遠遠近近的家人聚了起來。一家人,大人小孩,圍了一個大大的竹筐,各自伸了一雙手出去,持續不斷地搓了一粒粒圓圓的白湯圓下來。那大竹筐是平日裡用來曬穀曬豆的,圓圓的,幫淺,色紅,一粒粒白湯圓搓下來,紅底紅幫襯着,自然是一番可愛景色。

搓湯圓的時候,大人們會不斷告誡小孩子,別把湯圓搓到筐外去,掉一粒在地上,明年冬至的那幾天,臉上會長出白暈來。這其實是哄小孩子的。有一年,我故意搓了3粒湯圓掉地上去,到第二年冬至,臉上卻真的隱隱有了3圈白暈。此後自然就乖乖地顆粒歸筐了。


  

關於搓湯圓,家鄉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笑話。說是有個傻媳婦,婆婆冬至那晚病了,讓傻媳婦一個人搓湯圓不知傻媳婦的丈夫和孩子哪去了。——笑話常常是很簡潔的。傻媳婦不懂湯圓怎麼搓,去問婆婆。

婆婆病得不舒服,就說,你怎麼這麼傻,你看人家怎麼搓你就怎麼搓吧。我們家鄉,「人家」和「人」是同一種說法。結果,傻媳婦辛苦了一個晚上,搓出了許多個栩栩如生的人兒來。到天亮,婆婆說,媳婦啊,我餓了,你下些湯圓給我吃吧。

傻媳婦就抓了兩個「湯圓人」,煮了端給婆婆。婆婆看到「湯圓人」,氣得不行,嘆一口氣,你怎麼這麼傻呢?我說的是別人怎麼搓你就跟着怎麼搓——你耳朵哪去了?傻媳婦怯怯地說,耳朵?耳朵剛纔舀上來時,被銅瓢剷去了!——家人圍着搓湯圓,聽著這樣的笑話,完全忘記了祭祖本有的那種肅穆和悲傷。

只是到湯圓搓完,整整齊齊排在大竹筐裡,老人,大都是祖母,才拿兩株帶根的青蔥、兩塊老薑、兩個紅桔子,攔腰圈了紅紙,放在竹筐上端,以示祭祖或兆祥。——「歲兄」的氛圍更濃了。

第二天,有些冷意的晨曦裡,一人一碗湯圓,或蹲或站,在院子裡吃得滿頭熱氣時,老人會說,拿調羹舀湯圓吃,一調羹兩個,吃到頭,會是雙數。孩子們早就盼着山上祭墓的種種樂趣,三口兩口吃個碗底朝天,哪裡耐性一雙一雙乖乖地吃。

大人知道是笑趣,自然也不會那麼認真去細吃。可有一年,我和姐姐那樣試過,一雙一雙地吃,吃到碗底,卻果真是雙數。也許是碰巧吧,然而卻實在有趣。

吃罷湯圓,真正的祭事才算開始。家鄉有山有水,祖先的靈柩葬在青青綠綠的山上。冬至節那天,村人就一家一擔供品,紛紛擁了山上去。那紅色的籃擔裡,照例有湯圓、有酒、有鞭炮。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