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康熙二十六年,江西巡撫安世鼎疏言:「宋儒陳浩,南康府都昌縣人,著《禮記集說》,學者宗之,當與程、朱、蔡沈、胡安國並議從祀。」部覆:「陳浩《禮經集說》,上有師承,源流明白,但性理精深之處,未能遽逮程、朱,即較之蔡沈、胡安國亦覺有間,且生平行實湮沒無考,既已專祀于鄉,其著書立言之功亦足雲報,崇奉兩廡,未敢輕議。」
◎西園雜記之誣
海鹽徐咸著《西園雜記》,述嘉靖初議大禮,極言張、桂之論確不可易,諸元老大臣徒以大功出一書生,不勝其憤。不論事之是非,義之當否,相率群相力排之,非正公正當之論云云。又載慈壽皇太后飾美姬數十人列左右以惑帝,尤為悖誕。所謂不知世有廉恥事者矣。
◎內大臣
本朝官制,滿洲勛舊別有內大臣,不為閣部院官及八旗都統等官,有軍國重事,在禁中與滿洲大學士尚書等雜議,謂之黑白昂邦。按唐制,兩樞密使、左右中尉稱內大臣,然彼乃中貴,實異而名同耳。
◎奪情
奪情非盛德事,唐、宋名相多蹈之,賢如曲江公亦所不免。明新都楊文忠公屢疏力辭起複,升庵謂國朝宰相不起複自公始。前此三楊、蹇、夏諸名臣,奪情者習為故常,不知何以李文達獨受惡名?明末武陵奪情,則有軍旅之事,較之無事之時自可末減。湘潭王山長
岱,常著說雪武陵之冤,亦自有理。然漳浦之論,固萬古不易也。
◎從祀疏
康熙二十年,都察院僉都御史張吉午疏言:「故明翰林院學士方孝孺,當建文靖難之際,平居則闡道黜邪,臨難則成仁取義,能以理學為天下倡,其所著《遜志齋集》,自程、朱而後,未多見也。吏部尚書羅欽順,當正、嘉之際,學者蔑棄淵源,談空好異,欽順作《困知記》以正人心,斥雜學似是之非,明心性毫釐之辨。至萬曆、啟、禎間,聖道式微,異端益熾,賴有光祿少卿顧憲成、都察院左都御史高攀龍倡正學于東林,都察院副都御史馮從吾倡正學于關右,都察院左都御史劉宗周倡正學于浙東,皆能羽翼聖經,發揮賢傳,有功於理學名教。並當急議從祀,以光大典。但此六臣,或阻于忌諱,或扼于權奸,所以故明未及表章,實為勝國之闕。今正在纂修《明史》之時,伏乞覃恩從祀,登之學宮兩廡,使天下知正學。」云云。
◎常參
《文昌雜錄》載:「宋時百官日赴文德殿,東西向對立,宰相一員押班,再拜退,謂之常朝。」又云:「唐制,京司職事官有朔望參,有五日參,唯職事官五品並供奉官八品以上,及員外郎、監察御史、太常博士則每旦參,有常參官、九參官、六參官等。」云云。《春明退朝錄》:「唐有職事者謂之常參,今隷外朝不厘務者謂之常參。」本朝順治中,月凡六朝,世祖皇帝嫌其頻數,定以三旬,逢五日常朝。壬戌夏,有旨:「文武官每日五更入朝,列班午門外,候部院啟奏官出,始散歸署。」既而大理寺司務趙時揖上疏言之,尋有旨:「九卿、詹事、掌印給事中、掌道御史如故,餘並停。」趙,杭州人。
◎琉球入學
康熙二十三年冊封琉球,翰林院檢討汪楫、中書舍人林麟昌等疏言:「中山王尚貞親詣館舍云:『下國僻處彈丸,常慚鄙陋,執經無地,向學有心。稽明洪武、永樂年間,常遣本國生徒入國子監讀書,今願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業。』」云云。事下禮部。部覆:「史載:唐貞觀中興學校,新羅、百濟俱遣子入學。琉球自明初始內附,《會典》載:大琉球國朝貢不時,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學讀書,禮待甚厚。」又載:「洪武、永樂、宣德、成化間,琉球官生俱入監讀書。今該國王尚貞,以本國遠被皇仁,傾心向學,懇祈使臣汪楫等轉奏,願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業,應準所請,聽其遣陪臣子弟入監讀書。」云云。
時予為祭酒,咨覆禮部,略云:「查《太學志》載:洪武二十五年秋,琉球國遣其子及陪臣之子日孜等入監,命工部給羅絹為秋衣。冬,琉球中山王遣其舅仁悅慈等至。永樂二年,琉球中山王從子三五良等九人以謝恩至,奏請入監,給賜一如洪武中故事,令工部建王子書房于監前以處之。三年,琉球山南王遣寨官子李傑至。四年,中山王遣寨官子石達魯等六人至,其後李傑、石達魯等每在監三年,得乞歸省。九年,中山王遣王相之子懷德、寨官子祖魯古至。十一年,遣寨官子周魯等三人至。是年有奏歸省者,命禮部厚賜,以榮其歸。是後乞歸省,或令候其使者還國以行。永樂以後至于正德,常三四遣。至嘉靖五年,中山王遣官生蔡廷美等四人至,十一年歸國。十七年遣梁炫等四人至,二十三年歸國。尋又遣蔡朝用等五人至,今在南雍,處以光哲堂,歲時給衣物如例。向慕文教,琉球于諸國為最篤,國家待之亦為最優」雲。康熙二十七年,琉球國王遣耳目官魏應伯等恭進朝貢方物,又遣陪臣子弟梁成楫、鄭秉均、阮維新、蔡文溥等四人同貢使赴京,入監讀書;于正貢方物外,敬加屏風紙三千張、嫩蕉布五十疋。
◎四相
順治中,閣臣無定員。自康熙元年至今二十年,漢大學士止三人,存內三院之舊也。壬戌歲,寶坻杜公、臨朐馮公同致政歸,而宛平王公以前兵書大拜。又兩月餘,錢唐黃公以吏書、漢陽吳公以禮書同日大拜,始有四相。前此癸丑歲,李、杜、馮三公在內閣,而孝感熊公以翰林學士大拜,亦四相。
◎大臣宮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