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共知,丘吉爾是英國資產階級政治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的代言人。他的個性也有一些令人厭惡之處。於是,有些人曾對他拒之千里之外。
不過,長期以來,總是有許多人着魔似地被他所吸引,對他很欽佩。
他說過:「恐懼和仇視是人類最醜惡的本性。」那麼,他所崇尚和極力弘揚的人類最美好的天性,該是勇敢和愛心了。大概,這正是他和被他吸引的人們之間,「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靈犀」吧。
確確實實,他是勇敢堅毅、奮發有為的化身,是恐懼怯弱、平庸無能的天敵。只是他並非絶對地反對仇視,他說得過于簡單和抽象,需要結合他的行為來認準他所說的仇視何所指。
他一生無所畏懼。他在實現自己的追求時,無論別人對他說多少「不」,他都置若罔聞;他下決心進行政治和軍事鬥爭,便預先把「失敗」從他的詞彙表中刪除。他是個多方面的強者,他有不少別人想都不敢想的破紀錄、創第一。
他不怕而且勇于奔赴艱苦和危險。身為豪門貴族之後,偏偏不戀舒適安樂,剛出校門就自找門路,飄洋過海闖世界,一頭紮進異國他鄉的炮火硝煙中去實現他的人生價值。
他不把困難放眼裡,腳踏困難登高峰。小時說話結結巴巴,在校功課成績大多很差,由於生理原因總是發不准S音,從未受過正規的和非正規的高等教育,全靠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中擠時間刻苦學習和鍛鍊,終於成為出色的新聞記者,
20世紀傑出的演說家,作品高產而又暢銷的著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他在中小學就不喜歡因而也就沒學好數理化,以後也沒有受過任何工藝技術訓練,可是戰爭一旦有需要,他就敢想敢幹,居然在軍事科技方面也有發明創造。威力強大的新武器坦克的製造,帶有鐵絲網破壞器的坦克登陸艇的設計,供大部隊在無港之處迅速登陸的人造港的建造,都閃耀着他那豐富想象力和勇于探索精神的光輝。
任何人生挫折、政壇風波都嚇不倒他,他在宦海浮沉中鎮定自若而又堅韌不屈地長游不倦。
26歲當議員,
33歲當大臣,在注重傳統、官僚老化的英國,真可謂鳳毛麟角。然而這顆政壇崛起的新星,卻走着一條曲折坎坷的道路,他進出於兩黨之間,在九個部的大臣位置上移來轉去,還曾幾次貶官失位,最長的一次在野十年。直到
66歲,強敵來犯才臨危受命當首相。
下台後堅信必定東山再起,果然
77歲高齡重任首相。
他還是一個不屈不撓地向身體的虛弱病傷挑戰的鬥士,他以勇氣、意志力和樂觀精神從多災多難的魔掌中奪得了健康長壽。早產了兩個月,先天不足,兒時多病。青年時期又跌入深谷,嚴重的腦震盪三天三夜不醒;一次拉得右肩脫臼,接上後多年間用力過猛還會復脫。人到中年慘遭車禍。
花甲古稀之年勞累過度,患肺心病等。耄耋之年嚴重中風,背骨、胯骨先後折斷。
然而,他憑着頑強的求生慾望,堅持體育鍛鍊和有規律的生活作息,硬是多次戰勝病傷,迅速康復,趕走叩門的死神,將生命的長跑進行到
90歲後第
55天。
他說仇視也是人類最醜惡的本性,因此在不涉及他的階級立場、政治信念的時候,他對人不記私仇,而且對於他的政敵和戰敗的敵國,他也寬宏大量。
但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愛必有仇。丘吉爾仇恨社會主義國家、本國工人運動和殖民地民族獨立鬥爭。然而,他尤其仇視那仇視整個人類的法西斯。出於對大英帝國的大愛深愛,他領導英國人民對德意法西斯進行艱苦卓絶、大勇大智的鬥爭,在他一生最光輝的時期,他捐棄前嫌,表現出博大的胸襟和氣度,同國內外廣大人民在一個隊伍中團結奮進。
一旦他的厚愛與深仇在正確方向上找到了結合點,他蔑視恐懼的無畏氣概,就發展成建立不朽功勛、推動歷史前進、造福於人類的彌天大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英國,他以罕見的先知先覺、大清大醒,堅持不懈地敲響戰爭逼近的警鐘。戰爭爆發後,他泰山壓頂不彎腰,越是危急越頑強,他沒日沒夜地工作,激勵群眾鬥志,團結舉國上下,爭取國標援助,變反蘇為聯蘇,率領上千年沒進行過反侵略戰爭的英國人,為捍衛民族生存而戰。終於輓狂瀾于既倒,由自衛轉入反攻,直至犁庭掃穴,徹底消滅法西斯強盜。
他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所創造的以手指表示勝利的V形符號傳遍世界,他的大名也永遠載入史冊。
尼克森說:「要把一位領袖列入偉人行列的可靠公式,包括三個要素:一個大人物、一個大國和一個重大事件。」丘吉爾的成功,離不開英國這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大國的人心和物力的支撐,必須憑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這個大舞台,否則就不會出現「丘吉爾神話」。
莎士比亞說:「有人生來偉大,有人變得偉大,有人的偉大是強加的。」
丘吉爾無疑是主要通過自身的努力走向偉大的。即使是「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丘吉爾的事蹟也令有志有為者深受鼓舞和啟迪。
勇敢地走近丘吉爾,正確地認識丘吉爾,有選擇地借鑒丘吉爾。願本書能為此盡綿薄之力。
總 序
郭鍔權
一個對人類充滿美好遐想和機遇的
21世紀正悄無聲息地向我們走來。
21世紀是競爭的世紀,是高科技知識爆炸的世紀。競爭的關鍵是人才,人才的關鍵是素質。素質從哪裡來?
有人說,
3語文、數學、英語+X=素質。素質=傳記人物的EQ情懷。這話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