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語譯註 - 143 / 203
中國古代史類 / 劉知幾 / 本書目錄
  

國語譯註

第143頁 / 共203頁。

 大小:

 第143頁

朗讀:

①子木:名屈建。②趙武:即趙文子,晉國正卿。③文子:趙文子。

【譯文】


  

各諸侯國的大夫在宋國會盟,楚國的令尹子木想偷襲晉軍,說:「如果消滅晉軍,殺了趙武,那麼晉國就可以削弱了。」趙武聽說後,對叔向說:「怎麼辦?」叔向回答說:「你擔心什麼呢?忠誠就不會被侵暴,信義就不怕別人陵犯。忠誠出自內心,信義出於自身,它們作為道德來說夠深厚的了,作為根基來說夠堅固的了,所以是不可動搖的。現在我們忠心為諸侯作打算,用守信義去證明我們的忠誠,楚國迎接諸侯時也是這麼說的,因此在這裡結盟。如果楚國偷襲我們,那就自己違背了信義而自絶了忠誠。背棄信義必然垮台,自絶忠誠諸侯就不能為其所用,怎麼能對我們造成危害呢?況且會合諸侯而不講信義,那諸侯們還指望什麼呢?這一次前去,即使楚國打敗了我們,諸侯們也一定會背叛他們,你何必如此貪戀生命呢。如果死了可以鞏固晉國的盟主地位,有什麼可害怕的呢?」在這次行動中,晉軍只設藩籬為營,牽引戰車到水草便利的地方駐紮,白天不用瞭望和掩蔽,夜裡不設崗哨捍衛,楚國沒敢圖謀晉軍,是因為害怕晉軍講信義。從這之後直到晉平公死,始終沒有楚國挑起的戰患。

叔向論務德無爭先

176講:宋之盟①,楚人固請先歃②。叔向謂趙文子曰:「夫霸王之勢,在德不在先歃,子若能以忠信贊君,而裨諸侯之闕,歃雖在後,諸侯將載之,何爭于先?若違于德而以賄成事,今雖先歃,諸侯將棄之,何欲于先?昔成王盟諸侯于岐陽③,楚為荊蠻,置茅蕝④,設望表⑤,與鮮卑守燎⑥,故不與盟。今將與狎主諸侯之盟,唯有德也,子務德無爭先,務德,所以服楚也。」乃先楚人。

【註釋】

①宋之盟:指魯襄公二十七年(前546)諸侯國在宋會盟,簽訂停戰和約。②歃:歃血。指口含牲畜的血。一說,以指蘸血,涂于口旁。是古代訂盟時的一種儀式。③成王:周成王。歧陽:岐山的南面,歧山在今陝西歧山縣東北。④茅蕝:古代濾酒時用的茅束。⑤望表:祭祀山川時所立的木製牌位。⑥鮮卑:古代東北方的少數民族。燎:庭燎,庭院中點燃的柴薪。

【譯文】

在宋國那次會盟中,楚國代表堅決請求領先歃血盟誓。叔向對趙文子說:「霸主的威勢,關鍵在於德行,而不在於誰領先歃皿,如果你能用忠信來輔佐國君,補救諸侯的缺失,即使歃血在後,各國的諸侯也都會擁戴你,何必一定要爭先呢?如果違背德行,而靠財貨來成就事情,今天即使領先歃血,到頭來各國的諸侯也都會拋棄你,何必一定想要領先呢?以前周成王在岐山的南面與諸侯會盟,楚國被認為是荊蠻,只負責放置茅草束,設立望表,與鮮卑一起守候庭院中點燃的火堆,還不能參與盟會。而現在他們竟然能夠和我們晉國輪流着主持諸侯的盟會,那只是因為楚國積德的緣故啊。你要努力修德,不必去爭誰先歃血,只有努力修德,才能壓倒楚國。」於是就讓楚國先歃血。

趙文子請免叔孫穆子


  
177講:虢之會①,魯人食言,楚令尹圍將以魯叔孫穆子為戮②,樂王鮒求貨焉不予③。趙文子謂叔孫曰:「夫楚令尹有欲于楚,少懦于諸侯。諸侯之故,求治之,不求致也。其為人也,剛而尚寵,若及,必不避也。子盍逃之?不幸,必及于子。」對曰:「豹也受命于君④,以從諸侯之盟,為社稷也。若魯有罪,而受盟者逃,必不免,是吾出而危之也。若為諸侯戮者,魯誅盡矣,必不加師,請為戮也。夫戮出於身實難,自他及之何害?苟可以安君利國,美惡一心也。」文子將請之於楚,樂王鮒曰:「諸侯有盟未退,而魯背之,安用齊盟?縱不能討,又免其受盟者,晉何以為盟主矣,必殺叔孫豹。」文子曰:「有人不難以死安利其國,可無愛乎!若皆恤國如是,則大不喪威,而小不見陵矣。若是道也果,可以教訓,何敗國之有!吾聞之曰:『善人在患,弗救不祥;惡人在位,不去亦不祥。』必免叔孫。」固請于楚而免之。

【註釋】

①虢之會:指魯昭公元年(前541)諸侯國在東虢會盟,再次提出要停止戰爭。②令尹圍:楚恭王的兒子。叔孫穆子:即叔孫豹。③樂王鮒:即樂桓子,晉國大夫。④豹:叔孫豹。

【譯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