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語譯註 - 115 / 203
中國古代史類 / 劉知幾 / 本書目錄
  

國語譯註

第115頁 / 共203頁。

 大小:

 第115頁

朗讀:

起先,晉獻公派寺人勃鞮到蒲城去行刺公子重耳,重耳跳牆逃走,被勃鞮砍斷了他的衣袖。到重耳返國即位,勃鞮來求見,晉文公拒絶接見他,說:「以前驪姬進讒言陷害我的時候,你在屏門內向我射箭,還到蒲城圍困我,砍斷了我的衣袖。又為晉惠公追蹤我到渭水岸邊來謀殺我,惠公命令你三天到達,可是你隔一夜就來了。你二次受獻公、惠公的命令,想要殺我。我屢次遭到你的逼迫,我和你又有什麼舊怨呢?你回去好好想想,改日再來見我。」勃鞮回答說:“我以為您已經懂得君臣之道,因此才返回晉國,原來您到現在還不懂得,那麼又將出走了。事奉君主忠心不二,才是人臣;不因

私人好惡而改變態度,才算君主。君要像君,臣要像臣,這是歷來明確的教誨。能始終守住這一教誨,才可成為百姓的君主。在獻公、惠公的時候,你只是蒲人和狄人,跟我有什麼關係呢?剷除國君所痛恨的人,盡全力去完成,怎麼能說是懷有二心呢?如今君主即位以後,難道說就沒有蒲人、狄人了嗎?商代的伊尹流放了太甲,終於讓他成為賢明的君王。齊國的管仲射傷過齊桓公,最終使桓公稱霸于諸侯。在乾時戰役中,管仲用申孫之箭射中了桓公的衣帶鈎,衣帶鈎比衣袖口更接近要害,而桓公卻沒有怨言,任他為國相,一直到死,終於成就美名。如今您的德量氣度,為什麼不能寬大些呢?憎惡您應該喜愛的忠臣,您的君位還能保持長久嗎?您實在是不能恪守住前人的教誨,拋棄了做君主的道理。我只是一個有罪的閹人,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您不接見我的話,難道就不會後悔嗎!”這時呂甥、冀芮害怕受到文公的迫害,後悔當初接納文公,因此陰謀作亂,打算在己丑那天焚燒文公的宮殿,乘文公出來救火的時候加以殺害。勃鞮知道這一陰謀,因此來求見晉文公。文公馬上出來接見,說:「難道不是像你所說的那樣麼,但確實是因我怨恨在心,我請從此改過。」勃鞮就將呂甥、冀芮的陰謀告訴了文公。文公很害怕,乘着驛車走小道,脫身跑到王城會見了秦穆公,告訴了穆公呂、冀作亂的陰謀。等到己丑那天,文公的宮殿果然起火,呂甥、冀芮兩人沒有捉到文公,於是跑到黃河邊上,秦穆公把他們誘騙來殺了。


  

文公遽見豎頭須

118講:文公之出也,豎頭須①,守藏者也,不從。公入,乃求見,公辭焉以沐。謂謁者曰②:「沐則心覆,心覆則圖反,宜吾不得見也。從者為覊紲之仆,居者為社稷之守,何必罪居者!國君而讎匹夫,懼者眾矣。」謁者以告,公遽見之。

【註釋】

①豎頭須:晉文公的小臣,又叫裡鳧須。在重耳逃出晉國時,他偷了財物潛逃,後用這些錢財設法讓文公回國。②謁者:為國君掌管傳達、通報的人。

【譯文】

晉文公出逃的時候,侍臣豎頭須是負責管理錢財的,沒有跟從流亡。文公回國後,他請求進見,文公推托說正在洗頭而拒絶接見。豎頭須對傳達的人說:「洗頭的時候心就會倒過來,心倒過來所想的就會反過來,無怪我不能被接見了。跟從流亡的是牽馬繮繩效勞的僕人,留在國內的是國家的守衛,何必要怪罪留在國內的人呢!身為國君而跟一個普通人為仇,那害怕的人就多了。」傳達的人把這番話轉告給文公,文公趕緊接見了他。


  
文公修內政納襄王

119講:元年春①,公及夫人嬴氏至自王城②。秦伯納衛三千人,實紀綱之仆。公屬百官,賦職任功。棄責薄斂,施捨分寡。救乏振滯,匡困資無。輕關易道,通商寬農。懋穡勸分,省用足財。利器明德,以厚民性。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昭舊族,愛親戚,明賢良,尊貴寵,賞功勞,事耈老,禮賓旅,友故舊。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韓,實掌近官。諸姬之良,掌其中官。異姓之能,掌其遠官。公食貢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隷食職④,官宰食加⑤。政平民阜,財用不匱。冬,襄王避昭叔之難⑥,居于鄭地汜⑦。使來告難,亦使告于秦。子犯曰:「民親而未知義也,君盍納王以教之義。若不納,秦將納之,則失周矣,何以求諸侯?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將焉依?繼文之業⑧,定武之功⑨,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君其務之。」公說,乃行賂于革中之戎與麗土之狄⑩,以啟東道。

【註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