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語譯註 - 114 / 203
中國古代史類 / 劉知幾 / 本書目錄
  

國語譯註

第114頁 / 共203頁。

 大小:

 第114頁

朗讀:

十月,晉惠公死。十二月,秦穆公把公子重耳送回晉國。到了黃河邊上,子犯把祭祀用的璧交給重耳,說:「我跟隨您乘車周轉,在天下巡行,臣的罪過已經太多了。我自己尚且知道,何況您呢?我不忍心因此而死,請公子就此允許臣離開吧。」重耳說:「假如我不跟舅舅同心同德,我願以黃河水賭咒為誓!」說著就把那塊璧扔進了黃河裡,來表明自己的誠信。董因在黃河邊上迎接重耳,重耳問道:「我這次回來能成功嗎?」董因回答說:“現在太歲星出現在大梁區域,這象徵您將要成就大事。您即位的

第一年,是在實沈星的位置。實沈的故城,正是晉人居住的地方。晉國因此才興盛起來的。如今正好應合在您身上,沒有不成功的。您出逃的時候,歲星在大火星的位置。大火星,就是閼伯星,也稱為大辰星。辰星代表農事吉祥,周的祖先后稷據此以成就農事,晉的始祖唐叔也是歲星在辰的那年受封的。瞽史的記載說:子孫後代繼承先祖,如同穀物蕃育滋長。因此必定能得到晉國。我占筮,得到《泰》卦陰爻的數字是八。說:這是指天地亨通,小的去大的來。現在到時候了,怎麼會不成功呢?而且您是歲星在辰時出走的,又于歲星在參時回國,這些都是晉國吉祥的徵兆,是上天大的曆數。成功穩握在手,必定能稱霸諸侯。子孫後代都仰賴它,您不必害怕。重耳渡過了黃河,召集令狐、臼衰、桑泉三個地方的長官,他們都投降了。晉國人感到害怕,晉懷公逃亡到了高梁。呂甥、冀芮率領着軍隊,甲午那天,駐紮在廬柳。秦穆公派公子縶到晉軍去交涉,結果晉軍退走,駐紮在郇城。辛丑日,狐偃與秦、晉兩國的大夫在郇城會盟訂約。壬寅那天,重耳到達晉軍中。甲辰日,秦穆公返回秦國。丙午日,重耳進入曲沃。丁未日,進入首都絳城,在晉武公廟即位。戊申日,在高梁刺殺了晉懷公。


  

寺人勃鞮求見文公

117講:初,獻公使寺人勃鞮伐公于蒲城①,文公逾垣,勃鞮斬其袪。及入,勃鞮求見,公辭焉,曰:「驪姬之讒,爾射余于屏內,困余于蒲城,斬余衣袪。又為惠公從余于渭濱②,命曰三日,若宿而至。若干二命,以求殺余。余于伯楚屢困③,何舊怨也?退而思之,異日見我。」對曰:「吾以君為已知之矣,故入;猶未知之也,又將出矣。事君不貳是謂臣,好惡不易是謂君。君君臣臣,是謂明訓。明訓能終,民之主也。二君之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除君之惡,唯力所及,何貳之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伊尹放太甲而卒以為明王④,管仲賊桓公而卒以為侯伯⑤。乾時之役⑥,申孫之矢集於桓鈎⑦,鈎近於袪,而無怨言,佐相以終,克成令名。今君之德宇,何不寬裕也?惡其所好,其能久矣?君實不能明訓,而棄民主。余,罪戾之人也,又何患焉?且不見我,君其無悔乎!」於是呂甥、冀芮畏偪,悔納文公,謀作亂,將以己丑焚公宮,公出救火而遂殺之。伯楚知之,故求見公。公遽出見之,曰:「豈不如女言,然是吾噁心也,吾請去之。」伯楚以呂、郤之謀告公⑧。公懼,乘馹自下⑨,脫會秦伯于王城⑩,告之亂故。及己丑,公宮火,二子求公不獲,遂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註釋】

①獻公:晉獻公。寺人:宮內的侍衛小臣,即後世的宦官。勃鞮:又稱寺人披。蒲城:晉邑名,在今山西隰縣西北。②惠公:晉惠公。渭:渭水,位於陝西中部。③伯楚:勃鞮的字。④伊尹:商初大臣。太甲:商代國王,商湯的孫子。即位後不理國政,被伊尹放逐。三年後太甲悔過,又被接回覆位。⑤桓公:齊桓公。此句指管仲曾為公子糾射中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衣帶鈎的事。⑥乾時:齊地名,在今山東臨淄西南。乾時之役指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為爭奪君位在乾時的戰役。⑦申孫:一種箭的名稱。⑧呂、郤:呂甥和郤芮。⑨馹:古代驛站的專用車。⑩秦伯:指秦穆公。王城:秦邑名,在今陝西大荔東。


  

【譯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