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上 - 24 / 158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唐詩鑑賞上

第24頁 / 共158頁。

 大小:

 第24頁

朗讀:

詩人目睹君山,心接傳說,不禁神馳。三句遂由實寫轉虛寫,由寫景轉抒情。從字面上似離送別題意益遠,然而,「聞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種難以追攀的莫名惆悵,不與別情有微妙的關係麼?作者同時送同一人作的《岳州別梁六入朝》云:「夢見長安陌,朝宗實盛哉!」不也有同一種欽羡莫及之情麼?送人入朝原不免觸動謫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種意義上也算「登仙」。說「夢見長安陌」是實寫,說「神仙不可接」則頗涉曲幻。羡仙乎?戀闕乎?「詩以神行,使人得其意於言之外,若遠若近,若無若有」(屈紹隆《粵游雜詠》),這也就是所謂盛唐興象風神的表現。

神仙之說是那樣虛無縹緲,洞庭湖水是如此廣遠無際,詩人不禁心事浩茫,與湖波俱遠。豈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隨湖水」而去,變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怎能不隨湖水一樣悠悠不息呢?「心隨湖水共悠悠」,這個「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結尾,令人聯想到「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而用意更為隱然;叫人聯想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王維),比義卻不那麼明顯。濃厚的別情渾融在詩境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死扣不着,妙悟得出。借葉夢得的話來說,此詩之妙「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藉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能到」(《石林詩話》)。


  

故應麟說:「唐初五言絶,子安(王勃)諸作已入妙鏡。七言初變梁陳,音律未諧,韻度尚乏」,「至張說《巴陵》之什(按即此詩),王翰《出塞》之吟,句格成就,漸入盛唐矣。」(《詩藪》)他對此詩所作的評價是公允的。七絶的「初唐標格」結句「多為對偶所累,成半律詩」(《升庵詩話》),此詩則通體散行,風致天然,「惟在興趣」,全是盛唐氣象了。作者張說不僅是開元名相,也是促成文風轉變的關鍵人物。其律詩「變沈宋典整前則,開高岑後矯清規」,亦繼往而開來。而此詩則又是七絶由初入盛里程碑式的作品。

(周嘯天)

蘇頲●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

蘇頲●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

東望望春春可憐,更逢晴日柳含煙。

宮中下見南山盡,城上平臨北斗懸。

細草偏承回輦處,飛花故落奉觴前。

宸遊對此歡無極,鳥弄歌聲雜管弦。

這是一首奉和應制詩,是臣下奉命應和皇帝陛下首唱之作。這類詩的思想內容大抵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幾無可取。但是要寫得冠冕華貴,雍容典麗,得體而不作寒乞相,縝密而有詩趣,卻也不大容易。

原唱題曰「春日幸望春宮」。皇帝駕臨其處叫作「幸」。「望春宮」是唐代京城長安郊外的行宮,有南、北兩處,此指南望春宮,在東郊萬年縣(今陝西長安東),南對終南山。這詩便是歌詠皇帝春遊望春宮,頌聖德,美昇平。它緊扣主題,構思精巧,堂皇得體,頗費工夫,也見出詩人的才能技巧。

首聯點出「春日幸望春宮」。「望望」、「春春」,不連而疊,音節響亮。「東望望春」,既說「向東眺望望春宮」,又謂「向東眺望,望見春光」,一詞兼語,語意雙關。而春光可愛,打動聖上遊興,接着便說更逢天氣晴朗,春色含情,恰好出遊,如合聖意。這一開頭,點題破題,便顯出詩人的才思和技巧。

次聯寫望春宮所見。從望春宮南望,終南山盡在眼前;而回望長安城,皇都與北斗相應展現。這似乎在寫即日實景,很有氣派。但造意鑄詞中,有實有虛,巧用典故,旨在祝頌,卻顯而不露。「南山」、「北斗」,詞意雙關。「南山」用《詩經。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原意即謂祝禱國家「基業長久,且又堅固,不騫虧,不崩壞。」此寫終南山,兼用《天保》語意,以寓祝禱。「北斗」用《三輔黃圖》所載,漢長安城,「南為南鬥形,北為北斗形」,故有「鬥城」之稱。長安北城即皇城,故「北斗」實則皇帝所居紫禁城。「晴日」是看不見北斗星的。此言「北斗懸」,是實指皇城,虛擬天象,意在歌頌,而運詞巧妙。

三聯寫望春宮中飲宴歌舞,承恩祝酒。詩人隨從皇帝入宮飲宴,觀賞歌舞,自須感恩戴德,獻杯祝頌。倘使直白寫出,便有寒乞氣。因此詩人巧妙地就「望春」做文章,用花草作比喻,既切題,又得體。「回輦處」即謂進望春宮,「奉觴前」是說飲宴和祝酒。「細草」顯然自比,見得清微:「飛花」則喻歌姬舞女,顯出花容嬌姿;而「偏承」點出「獨蒙恩遇」之意,「故落」點明「故意求寵」之態。細草以清德獨承,飛花恃美色故落,臣、姬有別,德、色殊遇,以見自重,以頌聖明。其取喻用詞,各有分寸,生動妥貼,不乞不諛,而又渲染出一派君臣歡宴的游春氣氛。所以末聯便以明確的歌頌結束。「宸遊」即謂天游,指皇帝此次春遊。君臣同樂,聖心歡喜無比,人間萬物歡唱,天下歌舞昇平。

這是一首盛世的歌功頌德之作,多少見出一些開明政治的氣氛,情調比較自然歡暢,語言典麗而明快。雖然浮華誇張的粉飾不多,但思想內容也實無可取。並且由於是奉和應制之作,拘于君臣名分,終究不免感恩承歡,因此詩人的才能技巧,主要用於追求藝術形式的精美得當,實質上這是一首精巧的形式主義作品。不過,唐詩有此一種,不妨一讀,以賞奇,以廣見。

(倪其心)

汾上驚秋


  

汾上驚秋

蘇頲

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按照題目的標示,這首五絶大概是寫詩人在汾水上驚覺秋天的來臨,抒發歲暮時邁之類的感慨。詩的內容似乎也即如此。其實它有興寄,有深意,是一首頗具特色的即興詠史詩。

汾水在今山西省。這詩所說的「河汾」,是指汾水流入黃河的一段。這河、汾沿岸,便是漢、唐的河東郡。河東郡有個汾陰縣(今山西萬榮南)。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夏天,方士奏報祥瑞,在汾陰掘獲黃帝鑄造的寶鼎。武帝大喜,秋天親自來到汾陰,祭祀土神后土,還和群臣在船中飲宴賦詩,作《秋風辭》。

開元時期的唐玄宗雄心勃勃,大有追步漢武帝之意。開元十一年(723)二月,玄宗來到汾陰祭祀后土,並下令改稱汾陰為寶鼎縣。蘇頲其時正在禮部尚書任上,當也從駕參加了這個祭祀盛典。蘇頲長期充任中樞要職,甚受玄宗器重。大概就在從駕祭祀后土之後,忽然被調離朝廷,出京入蜀,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到開元十三年才又調回長安。外放的兩年,是他一生仕履中最感失意的時期,這詩可能就是這一兩年中的一個秋天所作的。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