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頁
鬱達夫
1896-1945,原名鬱文,浙江富陽人是一位具有詩人氣質的才子,在小說、散文、舊體詩詞、文藝理論和文學翻譯等領域都卓有建樹,同時也是現代文壇上一位命運坎坷的大師,他所走過的創作道路,特別是他的小說所經歷的從表現性的苦悶到描寫生的苦悶的發展過程,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舊中國很大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歷程,不僅贏得了眾多的青年讀者,而且更形成了一個以「抒情」為主要特徵的小說創作流派,在
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佔有獨特的重要地位。
鬱達夫出身于一個破落地主家庭,從小熟讀史書和古文,喜愛《桃花扇》、《燕子箋》等戲曲,
1910年在教會學校育英書院因參加反對校長的學潮被開除,回家自修。
1913年
9月隨兄鬱華到日本,
1914年進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學習,受到屠格涅夫《初戀》、《春潮》等小說的影響,開始接觸西洋文學,從俄國的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高爾基、契訶夫,到德國的施托姆、英國的王爾德、日本的佐藤春夫、法國的盧梭等,「後來甚至于弄得把學校的功課丟開,專在旅館裡讀當時流行的所謂軟文學作品。在高等學校四年,共計所讀的俄德英日法小說,總有一千部內外」。考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系後,仍不能離開文學,遂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籌辦創造社,並開始創作小說。
1921年
2月,鬱達夫完成了他的處女作《銀灰色的死》,並于當年
7月在上海的《時事新報‧學燈》上連載,同時,又完成了《沉淪》和《南遷》,三篇小說匯成小說集《沉淪》,同年
10月由上海泰東書局出版,一舉成名。這部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出版後,立即引起轟動,其評論毀譽參半。
1922年回國參加創造社的創辦,專門從事文學創作。
1938年底赴新加坡,從事報刊編輯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蘇門答臘。
1945年
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為「為民族解放殉難的烈士」,並在他的家鄉建亭紀念。
提起鬱達夫,我們都知道他的小說《沉淪》,知道他坦露、直率描寫個性的特點。其實,作為一個文人,鬱達夫的才情更具體地展現在他的舊體詩和散文創作裡。特別是他的遊記散文,寫得揮灑自如,在散漫、不經意間恰到好處地抒寫自己的喜怒哀樂。這一點與朱自清有很大的差異。
朱自清的寫景抒情散文特別講究結構的營造,他是用結構來一步步推動情感的發展的;而鬱達夫卻是讓結構隨着情走,巧妙而不拘謹。
鬱達夫是以小說著稱文壇的,但在
20世紀
30年代,他開始轉向散文,主要是寫行旅散文。行旅散文在我國古代文學中有良好的傳統,而且成就不俗。新文學發展初期,許多作家繼承我國的文學傳統,涉足這一領域,寫下不少富有才情的現代遊記散文,在這類作品中,鬱達夫最是別具一格。他的遊記一如他的「自敘傳」小說一樣,縱情抒寫,不受章法的限制,不講究語言的雕琢,灑脫坦蕩,收放自如。
教材要求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鬱達夫的行旅散文,一是他描摹山水名勝與風景風物的筆調是才氣橫溢的,二是充滿現代文人恣肆的性情。對於第一點,我們在閲讀作品時要注意鬱達夫描寫景物的特點,就是喜歡從細微處入手,似在不經意中描摹山水風物,而且文字平易,但造出的意境卻有古典文學中言簡意遠、樸拙幽深的情調。在鬱達夫的散文中,隨處可見他巧妙化用古典詩詞的佳句和營造意境的修辭手法,所以教材中說:鬱達夫的行旅散文是一種「現代才子氣」的佳品。我們在配套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作品講評》中對這方面也作了一些提示。
對於第二點,可從鬱達夫的創作個性與文學追求去理解。鬱達夫生性浪漫,認為文學是一種生命,是自我內心情懷的抒發。他聲稱,比起小說來,「現代的散文,卻更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了」,因此,他的散文大都是暢述自己的生活遭遇,詛咒、痛罵現代文明的齷齪和官僚社會的腐敗等,他用的是類似「閒話體」的方式,象老朋友一樣,盡情向你渲瀉他的喜怒哀樂,在不拘一格的傾訴過程中使你感動。這種恣肆放達、充滿感染力的寫法靠的就是才情。
五、何其芳的散文創作
何其芳
1912-1977,四川萬縣人出生在一個守舊的地主家庭,閉塞的環境和古板的教育使他從小養成了孤僻的性格。
1929年考入上海中國公學預科,
1931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接受了新文學和西方文學的影響,並開始在京滬兩地的《現代》、《文學季刊》等雜誌上發表詩歌和散文,先以「漢園三詩人」之一而知名于文壇,
1936年因剛出版的散文集《畫夢錄》又同時獲得《大公報》文藝獎而成為引人矚目的散文家。何其芳的散文作品不多,但在現代散文日益走向「敘事化」和「說理化」的時候,他較早意識到了散文作為一種獨立文體的重要性,是一位具有自覺意識的散文文體家。他曾在《我和散文——〈還鄉雜記〉代序》中說:「我願意以微薄的努力來證明每篇散文應該是一種純粹的獨立的創作,不是一段未完成的小說,也不是一首短詩的放大」,「我的工作是在為抒情的散文找出一個新的方向」,努力追求一種「純粹的柔和,純粹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