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頁
庚申歲,而公五世嫡孫天翁,繼瓊來宰是邦,雲雷奕葉,斂合延津,回憶先宗伯圖卷後序有云:「同僚之誼,交承之雅,有兄弟之情焉。」不圖巧合百八十年以後,符契若此,亦足異也。所有夫子《集要三編》一書,先君子丹鉛點閲,垂為世寶,而天翁亦以兵燹後舊板殘缺,遍購不得,瓊即以原本應之,並取卓吾先生年譜,合為全書,缺者補之,訛者正之,校對載余,始登剞劂。是役也,琳瑯鐘簴,仍復故觀,雲漢日星,載瞻遺範,不特天翁繼述之孝思得以展盡,即小子瓊私淑先型,益切羹牆之願。
從此正心誠意之學,良知良能之念,施于一家,擴之四海,則大地皆紅爐,而人心無歧路,謂為王氏之球圖也,可謂為天下萬世之振鐸也。可敢備述淵源而並及之,謹序。時康熙乙丑歲蜀果晉城後學馬士瓊敬書。
(錄自道光丙戌麗順藏板《王陽明先生全集》卷首)
四庫全書王文成全書總目提要
紀 昀
臣等謹案:《王文成全書》三十八卷,明兵部尚書、新建伯餘姚王守仁撰。守仁事蹟具《明史》本傳。其書首編《語錄》三卷,為《傳習錄》,附以《朱子晚年定論》,乃守仁在時,其門人徐愛所輯而錢德洪刪訂之者;次《文錄》五卷,皆雜文;《別錄》十捲,為奏疏、公移之類;《外集》七卷,為詩及雜文;《續編》六卷,則《文錄》所遺,搜輯續刊者:皆守仁歿後德洪所編輯。後附以《年譜》五卷、《世德紀》二卷,亦德洪與王畿等所纂集也。
其初本各自為書,單行于世。隆慶壬申,御史新建謝廷傑巡按浙江,始合梓以傳。仿《朱子全書》之例以名之。蓋當時以學術宗守仁,故其推尊之如此。
守仁勛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此書明末板佚,多有選輯別本以行者,然皆缺略,不及是編之詳備雲。
乾隆四十三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錄自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零四別集類)
王陽明先生書蔬證序
胡 泉
昔朱子改訂《大學》,補《格物傳》,以「格物」為下手功夫。王陽明先生復古本《大學》,議朱子補傳為多事,以「致良知」為下手功夫。於是理家咸謂陽明之學出自象山。其所謂「致良知」,猶之象山主「尊德性」【
1】 而不盡然。
觀其講學書中謂「象山學問思辨,致知格物之說,未免沿襲之累」,且申言知行原是一個之義。其詞云:「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功夫。這一個功夫須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若頭腦處見得分明原是一個頭腦,則雖把知行分作兩個說,畢竟將來做那一個功夫則始或未便融會,終所謂百慮而一致矣。
若頭腦見得不分明,原看做兩個了,則雖把知行合作一個說,亦恐終未有湊泊處。況又分作兩截去做,則是從頭至尾更沒討下落處也。」反覆詳明,見象山之學有講明,有踐履,既以致知格物為講明之事,即非知行原是一個義,與良知之旨有差。要之以陽明之學擬諸象山,尚屬影響。
以陽明之學準諸朱子,確有依憑。蓋陽明講學,刪不盡格物傳義在外,而朱子注經,包得盡良知宗旨在內。惟朱子精微之語,自陽明體察之以成其良知之學;惟朱子廣博之語,自陽明會通之以歸於致良知之效。然則《朱子全書》具在,他人讀之而失其宗旨,不善讀朱子之書者也。
陽明讀之而得其宗旨,善讀朱子之書者也。抑又思之,設非朱子剖析知行,剖析尊德性道問學,剖析致中致和,剖析博文約禮,編為章句,勒為遺書,而訂良知之訣者,竟曰知行合一,竟曰道問學即是尊德行,竟曰致和即是致中功夫,竟曰博文即是約禮功夫,為之解釋,著于後世,使後之讀者無先後之可尋,無體用之可辨,其遺誤豈淺鮮哉?是陽明之學亦必附於朱子之學而並傳,綜而計之,擬而議之,則直以為陽明良知之學非出自象山而出自朱子云爾。
泉也不敏,于朱子、陽明之學從事有年,雖茫乎其未有得,而中心竊嚮往之。間嘗即陽明之《古本大學》以參考朱子之《改本大學》,爰輯《古本大學匯參》一卷,又取陽明講學之書,以證明朱子講學之書,爰輯《王陽明書疏證》四卷,又錄陽明所撰雜文依經立義者,仿前人《程子經說》之例,輯《王陽明經學拾余》一卷,又采陽明弟子所記語錄《傳習錄》中說經各條,仿前人《朱子五經語類》之例,輯《王陽明經說弟子記》四卷。管窺之見,未敢自謂有當也。實應喬石林侍讀嘗記陸平湖論陽明之言曰:「其人則是,其學則非。
」泉擬改其言曰:「其學則是,其詞則非。」故凡陽明書中所謂「本來面目」,「正法眼藏」,「無所住而生其心」等語,旁涉佛書,藉以發明者概不引證附和,俾後之願學陽明之學者知所擇焉。咸豐癸丑五月甲寅高郵胡泉自序。
(錄自日本九州大學藏《王陽明先生書疏證》清刊本)
校勘記
【
1】 原本誤作「行」,逕改。
王陽明集要三種序
嚴 復
丙午長夏,方君芑南、魏君蕃實重刊《陽明集要三種》成,諉復為之序。自念如復不肖,何足以序陽明之書?故雖勉應之,未有以報也。冬日邂逅江上,魏君又以為言,且曰:「非得序,無以出書。」既辭不獲,則曰:「嗟乎!陽明之書,不待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