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冒險過秦關,跋涉長江,崎嶇萬里到錢塘。
舉不成名歸計拙,趁食街坊。
命蹇苦難當,寶有詞章,片言爭敢動吾皇。
敕賜紫袍歸故里,衣錦還鄉。
上皇看了,龍顏大喜,對俞良道:「卿要衣錦還鄉,朕當遂卿之志。」當下御筆親書六句:
錦裡俞良,妙有詞章。
高才不遇,落魄堪傷。
敕賜高官,衣錦還鄉。
分付內侍官,將這道旨意,送與皇帝,就引俞良去見駕。孝宗見了上皇聖旨,因數日前為南劍大守李直一事,險些兒觸了大上之怒,今番怎敢遲慢?想俞良是錦裡秀才,如今聖旨批賜衣錦還鄉,若用他別處地方為官,又恐拂了太上的聖意。即刻批旨:「俞良可授成都府大守,加賜白金千兩,以為路費。」次日,俞良紫袍金帶,當殿謝恩已畢,又往德壽官,謝了上皇。將御賜銀兩備辦鞍馬仆從之類,又將百金酬謝孫婆。前呼後擁,榮歸故里,不在話下。
是日孝宗禦駕來往德壽宮朝見上皇,謝其賢人之賜。上皇又對孝宗說過:傳旨遍行天下,下次秀才應舉,須要鄉試得中,然後赴京殿試。今時鄉試之例,皆因此起,流傳至今,永遠為例矣。
昔年司馬逢楊童,今日俞良際上皇。
若使文章皆遇主,功名遲早又何妨。
第七卷
陳可常端陽仙化
利名門路兩無憑,百歲風前短焰燈。
只恐為僧僧不了,為增得了盡輸僧。
話說大宋高宗紹興年間,溫州府樂清縣,有一秀才,姓陳,名義,字可常,年方二十四歲。生得眉目清秀,且是聰明,無書不讀,無史不通。紹興年間,三舉不第,就于臨安府眾安橋命鋪,算看本身造物。那先生言:「命有華蓋,卻無官星,只好出家。」陳秀才自小聽得母親說,生下他時,夢見一尊金身羅漢投懷。今日功名蹭蹬之際,又聞星家此言,忿一口氣,回店歇了一夜,早起算還了房宿錢,僱人挑了行李,徑來靈隱寺投奔印鐵牛長老出家,做了行者。這個長老,博通經典,座下有十個侍者,號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皆讀書聰明。陳可常在長老座下做了第二位侍者。
紹興十一年間,高宗皇帝母舅吳七郡王,時遇五月初四日,府中裹粽子。當下郡王鈞旨分付都管:「明日要去靈隱寺齋僧,可打點供食齊備。」都管領鈞旨,自去關支銀兩,買辦什物,打點完備,至次日早飯後,郡王點看什物。上轎,帶了都管、幹辦、虞候、押番一干人等,出了錢塘門,過了石涵橋、大佛頭,徑到西山靈隱寺。先有報帖報知,長老引眾僧鳴鐘擂鼓,接郡王上殿燒香,請至方丈坐下。長老引眾僧參拜獻茶,分立兩傍。郡王說:「每年五月重五,入寺齋僧解粽,今日依例佈施。」院子抬供食獻佛,大盤托出粽子,各房都要散到。郡王閒步廊下,見壁上有詩四句:
齊國曾生一孟嘗,晉朝鎮惡又高強。
五行偏我遭時蹇,欲向星家問短長。
郡王見詩道:「此詩有怨望之意,不知何人所作?」回至方丈,長老設宴管待。郡王問:「長老,你寺中有何人能作得好詩?」長老:「覆恩王,敝寺僧多,座下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侍者,皆能作詩。」郡王說:「與我喚來!」長老:「覆恩工,止有兩個在敝寺,這八個教去各莊上去了。」只見甲乙二侍者,到郡王面前。郡王叫甲侍者:「你可作詩一首。」甲侍者稟乞題目,郡王教就將粽子為題。甲侍者作詩曰:
四角尖尖草縛腰,浪蕩鍋中走一遭。
若還撞見唐三藏,將來剝得赤條條。
郡玉聽罷,大笑道:「好詩,卻少文采。」再喚乙侍者作詩。乙侍者問訊了,乞題目,也教將粽子為題。作詩曰:
香粽年年祭屈原,齋僧今日結良緣。
滿堂供盡知多少,生死工夫那個先?
郡王聽罷大喜道:「好詩!」問乙侍者:「廊下壁問詩,是你作的?」乙侍者:「覆恩王,是侍者做的。」郡王道:「既是你做的,你且解與我知道。」乙侍者道:「齊國有個孟嘗君,養三千客,他是五月五日午時生。晉國有個大將王鎮惡,此人也是五月五日午時生。小侍者也是五月五日午時生。卻受此窮苦,以此做下四句自嘆。」郡王問:「你是何處人氏?」侍者答道:「小侍者溫州府樂清縣人氏,姓陳名義,字可常。」郡王見侍者言語清亮,人才出眾,意欲抬舉他。當日就差押番,去臨安府僧錄司討一道度牒,將乙侍者剃度為僧,就用他表字可常,為佛門中法號,就作郡王府內門僧。郡王至晚回府,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