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周朝秘史 - 136 / 192
古典小說類 / 余邵魚 / 本書目錄
  

周朝秘史

第136頁 / 共192頁。

 大小:

 第136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衛靈公聞知,謂蘧伯玉曰:「昔孔子來衛,孤不能用,今將又至,吾欲出城遠迎,授以大政,卿以為何如?」伯玉曰:「主公此舉,實衛之福,有何不可?」靈公遂與伯玉出迎孔子,入朝賜坐,講論國政,靈公曰:「夫子聖無不通,然攻戰擊刺之事,坐作進退之方,夫子亦曾知歟?」孔于本欲行道,靈公卻以戰陣為問,故卻之曰:「俎豆禮儀則丘嘗學,若軍旅之事,非吾所知也!」遂辭出朝。明日,即與弟子去衛,將適于曹。

卻說宋木歸楚,以孔子之事告昭王。昭王即剖萍實分賜眾臣而食之,果然味甘如蜜。昭王曰:「仲尼聖人也!葉公所薦不差矣!”即以安車駟馬,遣宋木復聘孔子。宋木訪問往來之人,知孔子過魯徑投曹國而來,孔子尚未入城,宋木接見,獻出聘禮,孔子欣然就聘。


  

于貢進曰:“夫子舍宋而奔楚何如?」

孔子曰:「楚王以禮來聘,宜往答之。」遂返轡適楚。孔子過楚畢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八十四回

 孔仲尼遭厄陳 蔡賢子貢說吳救魯

第八十四回

孔仲尼遭厄陳蔡賢子貢說吳救魯

陳閔公聞知,乃以書約蔡成公曰:「孔子聖人也!楚又大國也,大國用聖人,則小國必危,不如同發甲士困阻孔子,使不得入楚!”蔡侯然之。遂發兵同陳兵困孔子。孔子行至陳、蔡界上,忽聞金鼓震天,二國之兵,將孔子師生重圍于野。子路大怒,披甲挺戈見孔子,曰:「匹夫無故困子,由願與之決一勝負!」孔子忙止曰:「焉有修仁義能免世俗之惡乎?」於是,七日陳、蔡之兵不退,內無糧餉,外絶援兵,弟子皆病餒而不能起。

獨有顏回、子路、子貢數人侍側,孔子愈增慷慨,晝夜絃歌不絶。宋木曰:“木請歸告楚王,以兵來迎夫子。」

孔子不許,子貢私與宋木歸楚求救。忽野外喊聲大震,陳、蔡之兵各棄圍而去。孔子正欲出詢其故?前有一彪人馬,擁一大將來見孔子。孔子與之相見,曰:「將軍何來而救丘難?」其人曰:「吾乃楚之大夫鬥巢也!奉王命迎夫子,不意陳、蔡之徒又困行軒,巢有失救護之罪!」夫子遜謝不已,遂與宋木、鬥巢同人荊州。

昭王聞知,率文武出城遠接五十里,迎入朝廷,以實師之禮尊孔子。孔子辭不敢當,遂行君臣之禮。昭王曰:「楚乃荊蠻之地,辱屈聖駕,孤之罪也!」遂命設宴以待。時,弟子柏從者俱侍子坐側,昭王有問,對答如流。

宴罷,孔子辭出。次日,昭王欲以書杜地七百里封孔子。令尹子西諫曰:「臣觀仲尼,乃當世之聖人,其弟子又多才智,孔子既得七百里之封,又加以群賢輔佐,德力兼全,文武具備,他日伯權一舉,削我封疆,吾楚安能保乎?」昭王曰:「然,孤實聘其人國也!可委而不用。」子西曰:「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大王不封其地,亦不慢其禮,但使其自知不封則必去矣!」昭王然之。

延數日,孔子見昭王不以政事相問,知其不能用,遂辭而去楚。潛淵先生有一絶譏子西曰:陳蔡兵迎禮意勤,楚封書社竟無成,鄙哉令尹疏庸器,辜負君王愛道情。


  
孔子去楚將之衛。靈公已死,其子蒯聵奔于外,群臣立聵之子輒嗣位,是為出公。孔子至衛,仍主蘧伯玉家,出公將迎孔子,使任國政,孔子惡出公輒不迎父而自立,辭而不入。子路與子羔入朝願仕,出公以子羔為士師,子路為大夫。

謂子路曰:「孔子聖人也!先君不能全用,故國中多亂,今孤初立,欲任孔子以國政,卿試為孤先達其意,然後設禮相迎。」子路出朝,來見孔子曰:「衛虛席以待夫子,夫子倘得政權,以何等為治?」夫子曰:「蒯聵殺母得罪于君父,輒又專位不迎其君父,為名不正則言不順,吾焉肯仕?設使吾若仕衛,正其名分,定其父子,方可以行吾道。」子路次日入朝,以夫子正名分之言告之,出公恐其廢己而迎父,遂不迎孔子。孔子遂辭伯玉,去衛歸魯。

魯大夫季康子名肥,季桓子之子,聞孔子返國,敬告魯哀公,欲其以安車遠迎,授孔于以大政,哀公然之。即率文武,備安車出郊遠迎孔子。孔子辭曰:「魯為君子之邦,況主君在上,臣何敢安車,請先入城。」哀公許之。

遂命鑾駕先人城,季康子迎孔子于後,入朝行禮已畢,哀公請孔子教以國家大政,不知其道何如?孔子對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明公舉而行之,有何不可?」哀公加納其說!將拜孔子為上卿,孔子辭以年老,不能效用。時,孔子年六十三歲,哀公亦不敢強之,從其告老于家。

孔子辭老于家,見當世諸侯不能用,欲傳道于後世,於是謝絶塵俗,杜門不出,刪詩書,系易辭,著《春秋》,晝夜不息。一日,門人琴牢自齊而歸,入見孔子。孔子問:「齊政何如?」牢曰:「田常乃田乞之後,為齊大夫,欲謀齊國,只憚高奚之後、晏平仲之後、鮑叔牙之後與管仲之後四家之權威,不敢動手,故奏齊侯起兵伐魯,今已屯兵于汶水,不日將至魯矣!」孔子大驚。乃召集諸徒議曰:「諸侯攻戰,丘實恥之,今魯為父母之邦,齊師壓境,二三子誰敢出師,以止田常之兵?」顓孫師越席願往,孔子不許。

端木賜願往,孔子許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