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周朝秘史 - 135 / 192
古典小說類 / 余邵魚 / 本書目錄
  

周朝秘史

第135頁 / 共192頁。

 大小:

 第135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吳王即令王孫雄引工匠建修台榭,務要宏壯秀麗,高可望三百里,寬可容六千人,台上雕樑畫棟,對下金柱玉欄桿,四圍盡植奇花異草,畜養珍禽怪獸,又引太湖水繞于台前,通舟往來,左有香水溪,右有百花洲,三秋九夏花香不絶,此台積三年之財,聚五年之力,方能有成就。離累諫吳王,被斬以示眾!群臣皆懼,不敢復言。吳王日遊姑蘇之台,美女善歌舞者,數十人列于坐側。時,西施獨奪歌舞之魁,貌又冠諸妃之右,吳王取入後宮,甚加寵愛,儀制稍同后妃,日與西施宴遊歡樂,群臣皆諫為不可,亂卻宮苑,以使貴賤失序,夫差不悅。

又令王孫雄于靈宕山筑西施台,開玩花池,闢采香徑,鑿碧泉井,建館娃宮,遂摯西施,游于八景。


  

春日則令數十嬪妃,擁西施于前,自與伯-、奚斯並隨于後,游于玩花池、采香徑,五十步一亭,八十步一榭,逢亭便宴,遇榭便歌,四顧百花妍媚,夫差親折其艷,插于西施之發曰:「子如日夜立於萬葩叢下,孤不知花貌類子而子貌類于花耶?”伯-進曰:“以臣觀之,西施之於花貌,又有甚焉!」

夫差大悅,取酒賞-,以其善觀花貌也。明人高啟有詩曰:徘徊駐馬百花洲,日麗花妍玩未休,西子嬌容今不在,教人賦罷枉凝眸。

明姚廣孝先生《題百花洲詩》云:水艷接橫塘,花發礙舟路。

波紅映睛霞,沙白寒棲鷺。

緣汀魚網集,隔渚菱角渡。

不見昔遊人,風煙自朝暮。

夏則駕一葉輕舟,載幾船簫鼓,與西施賞蓮于香水溪。令嬪妃裸衣,採蓮于溪內,西施與夫差撫掌而笑。既而西子酒酣,以手攀隔船之蓮,忽溺于溪。夫差急令嬪妃援起,夫差親自扶入舟中曰:「子之被溺,可謂落花隨水歟!」西子再拜頓謝,夫差即令奚斯于香水溪內,方圓環數丈,皆砌白石,別引清泉。

每遇盛暑,令西子潔浴于泉內,其中泉水香馥不散,遂名曰「香水溪」。高啟先生亦有詩云:粉痕凝水春溶溶,暖香流出銅溝宮。

月明曾照佳人浴,影與荷花相向紅。

秋則攜西子登靈嚴之山,處館娃之宮,朝歌夜弦,宴賞不息。西子晨則照池而妝,夫差並于肩後,親為撩發施妝。顧謂西子曰:「以子之妍,雖映水亦生輝媚。」西于又頓首謝恩。

高啟先生又有詩云:曾聞鑒影照宮娃,玉手牽絲帶露華。

今日空山僧自汲,一瓶寒供佛前花。

冬則隱于靈岩山西施洞,每遇霜朝雪夜,夫差與西施自着狐裘,令數十嬪禦,引車尋梅,若遇崎嶇險道,車跡不能所通之處,然後方返。高啟先生也有詩云:梅雪爭清臘正濃,吳王車出館娃宮。

西施不惜芙蓉面,曾向靈岩冒朔風。


  

一年四季,夫差全不歸理政事。或登臨于台上,或宴賞于館娃宮,絃歌不絶,樂而忘返。

及子胥報聘而歸,則台榭俱成,國政皆荒。子胥忙入諫于姑蘇台下。吳王全然不納。子胥出而嘆曰:「吳之末,如桀紂之世,安能不亡乎?」遂稱疾不出。

當時,楚昭王自復國以來,禮賢下士,繕甲利兵,常欲報吳之仇,及聞夫差荒瀅,遂與群臣商議東伐。葉公諸梁曰:「吳雖失政,有伍員在朝,未可輕圖!王欲東征,必得天下第一等人,講求治道,方可圖大事!」王曰:「天下第一等人是誰?」諸梁曰:「東海孔仲尼,當世聖人也!聞人之樂而知人之德,見人之禮而知人之政,每講學于洙泗之上,弟子從游者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餘人。故昔魯公略用於國,便還齊之侵田,可惜魯君臣任賢無終,遂被齊人間出,去衛適宋,周游列國,當今諸侯,皆不能用,今聞去陳適晉,大王誠能以禮聘歸楚國,授以大政,不待消恨,而王霸之業反手可得!」昭王然之。即具聘禮,遣人入晉以迎孔子。

忽階下一人進曰:「孔某乃世之迂儒,所以列國拒而不納,吾王何自輕而詣迂儒乎?」昭王視之,乃下大夫宋木字汝材也。

諸梁叱之曰:「仲尼抱經國之猷,一施于魯,便有成功,汝乃凡夫俗目,焉知聖道?」二人爭論不已。昭王曰:「二子且勿爭論,吾昔自隨渡江入郢之日,曾于江洲拾得一物,滿朝不識其名,吾聞聖人心生七竅,知人之所不知,先遣使臣往問異物名實,倘其能識,然後再聘!」王依所言,即遣宋木賫前物究尋孔子所在。

當時,孔子去陳過衛,子貢引轡西河,行數裡,見一簇人馬來至,原是楚大夫宋木來見。孔子衣蓬掖,戴儒巾,坐車上,其引轡執-者,皆寬衣大帶,俱有儒風,自思此必仲尼也!即下馬向前長揖曰:「長者無乃孔子乎?」孔子忙下車相見曰:「然!大夫從何而至?敢問高名?」宋木曰:「下官乃楚大夫宋木也!寡君于江洲得一異物,不知吉凶,敬令下官扣審其名義以去疑,夫子幸賜明教!」孔子令取物觀之曰:「此萍實也,可食之,其味甚美!」宋木曰:「夫子此名固有據乎?」孔子曰:「吾昔過宋,道逢童子,謡曰:」楚王過江,得萍實,大如鬥,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丘是以知之。“宋木拜辭而去,孔子復歸。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