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潘仁美聞知其子昭亮被贊所殺,正在憂慮。忽黨進見曰:「前有賊兵阻路,殺傷官軍甚眾,公安得高枕無憂?倘主上知之,何以回答?」仁美曰:「正在思慮,不得其計耳。」進曰:「吾當部兵戰之。」仁美曰:「太尉若肯出力,朝廷之幸也。」黨進即披掛上馬,跑出陣前曰:「無端匹夫!不度車駕在此,敢來尋死耶?」贊曰:「小將非是邀駕,欲盡忠於王邦耳。衣甲弓弩小事,何故吝惜不與,動此干戈?」黨進大怒,舞刀直取呼延贊。
呼延贊舉槍迎敵。二人戰上數十餘合,不分勝負。贊佯輸,走入本陣。黨進驟馬追來,綽起鋼刀劈頭就砍。
贊回身閃過,輓住槍梢,儘力一卷,拖翻下馬。眾嘍囉一齊向前捉了。贊亦令解上山去。宋軍中高懷德,聽此消息大驚曰:「此處安得有此雄將?」即跑馬出陣前,與贊交戰。
二人鬥上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騎校奏知太祖。太祖親部侍兵出陣前,見二員虎將鏖戰不止。太祖令楊光美諭旨。
光美跨馬出陣前曰:「二將軍且歇,聖上有旨到來。」
高懷德遂勒轉馬繮,呼延贊亦退立於門旗下。光美曰:「阻聖駕將軍有何議論?」贊曰:「聞宋師征河東,不利回軍。小將願借衣甲三千副,弓弩三千張,留在寨中,招募壯士演習。待主上再下河東,充為先鋒,以破強敵。
此至願也,敢有他意哉?」光美聽罷曰:「將軍少待,吾奏知主上計議。」即入軍中見太祖,奏知前軍阻路之由。
太祖曰:「朕堂堂天國,何惜三千衣甲弓弩?使彼果能建功,爵祿且不吝也。即令軍政司搬過精細衣甲三千副,堅實弓弩三千張,與光美交割呼延贊。光美領旨,即出陣前,遣軍校送衣甲弓彎入贊陣中。贊大悅,因拜受命。
引人馬徑歸寨中,與李建忠道知。建忠曰:“既聖旨允賜衣甲弓弩,便當送還擒將,自至駕前謝恩請罪。」贊然其言,請出楊延漢、黨太尉入帳中相見。贊曰:「適間冒瀆將軍,萬乞恕宥。」黨曰:「此是吾輩不能曉達勇士之意而遭擒辱,實為慚愧,何為怪乎?」贊令設酒醴待之。建忠令手下取過黃金二十兩,謂延漢曰:「適間衝犯二位,聊作壓驚之資。乞引小弟詣駕前,見主上一面,死生不忘。」黨進曰:「若受勇士之禮,何面目以見天子乎?」堅辭不受,遂引建忠、呼延贊至駕前拜見大祖。
山呼畢,黨進奏知呼延贊本末。因言:「二人皆欲盡忠於陛下,乞陛下旌獎之。」太祖曰:「朕之諸命,未隨軍行,權封李建忠為保康軍團練使,呼延贊為團練副使。朕回汴之後,即遣使宣召。」建忠與呼延贊謝恩畢,自回山寨聽候不題。
第五回
宋太祖遺囑後事 潘仁美計逐英雄
卻說宋太祖回至京師,因途中冒沖暑氣,養疾宮中,累日不朝。延至冬十月,轉加沉重。因遵母后臨終遺命,其弟晉王光義入侍,囑以後事曰:「朕觀汝龍行虎步,他日必為太平天子。但侄德昭,當善遇之。
再有三事,朕未能全得,汝宜承之:第一件,河東近邊之地,不可不取。第二件,太行山呼延贊,當召而用之。第三件,楊業父子,朕愛之,欲召為將。吾觀彼國有趙遂,與此人通好,必誘他來降;且楊家父子,只圖中原之富貴,可于金水河邊,造無佞宅以待之,使人通消息于山後,其家必無疑矣。
再者,朕中年在五台山,曾許醮願,蓋因國家多事,未曾還得。汝若值朝廷無事之時,可代朕還。數事牢記勿忘。」
光義拜而受命。太祖又喚其子德昭曰:「為君不易,今傳位與叔王,以代汝之勞也。今賜汝金簡一把,在朝如有不正之臣,得專誅戮。」德昭曰:「君父之命,安敢遺忘?」太祖囑罷,大聲謂晉王曰:「汝好為之。」俄而帝崩,在位十七年,壽五十。後人詠史詩曰:
耿耿陳橋見帝星,宏開宋運際光明。
干戈指處狼煙滅,士馬驅來宇宙清。
雪夜訪求謀國士,杯酒消釋建封臣。
專征一念安天下,四海黎民仰太平。
時漏下四更,宋後人見晉王,愕然亟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懸于陛下矣。」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次日晉王光義即位,更名靈,是為太宗皇帝。群臣朝賀畢。
贈宋後為開寶皇后,遷之西宮。大赦天下。
太宗以即位之初,注意將帥。先朝符彥卿、馬全義等皆已物故。一日,謂群臣曰:「河東、遼、夏,皆吾敵國。先帝臨崩之時,以太行山李建忠、呼延贊兩名將屬朕,朕須下詔召之。」楊光美奏曰:「李建忠等,先帝曾有封授,正宜宣其入朝,任以帥職。陛上欲下河東,是人必能建功也。」太宗依其奏,即日遣高瓊為使,赴太行山召取李建忠等。高瓊領命,徑詣山寨,傳宣詔命曰:
朕初嗣位,注意將帥。乃者河東未下,烽火有警。今特招募雄勇,再議征舉。近有太行山李建忠、呼延贊,弓馬嫻熟,武藝超群;部士精健,不下數千。
朕以先帝之遺命,曾有授封,未頒誥命。今特遣親臣高瓊,賫詔來宣。卿聞命之日,宜即赴闕,勿負朕望。建忠等得詔,拜受命訖,請高瓊入帳中相見畢。
瓊曰:「主上以二將軍之名,遣下官即催赴闕,二公當隨詔而行。」建忠曰:「既聞君命,豈敢違詔!奈此處與河東隔一帶之地,若將軍馬一同赴闕,彼得乘虛以奪吾寨。今令呼延贊隨詔面君,吾暫留于此,專待聖駕下河東,則效命從征,何如?」瓊然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