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讓吳三桂出戰李自成雙方兩敗俱傷,打敗李自成後,他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吳三桂控制在手中……
當然,這樣做也有軍事上的思慮,那就是養精蓄鋭,待雙方打得精疲力盡時,滿洲鐵騎突然出現,打李自成一個措手不及。
正是基于這些考慮,在山海關戰役打響後,多爾袞傳令滿清全軍:
「沒有出擊的命令,任何將領不得出戰,全體軍兵不得越伍躁進,如有違令者當軍法從事!」
自晨至午,戰鬥越打越激烈,戰場上的喊殺聲與馬的嘶鳴聲有增無減。但是午時剛過,雙方打得太疲勞了;喊殺聲減弱,雙方的衝擊力減弱。
多爾袞從戰場上的喊殺聲與炮聲中已判斷出雙方的情況,他認為全綫出擊的時候到了。於是傳令全軍:「按照原定部署全綫出擊!」
一陣塵埃四起,隨着一片喊殺聲滿洲乒衝進戰場。這些早已忍耐不住的鐵騎,如今得令出戰,真如猛虎下山,其勢難當。
李自成農民軍一時被打懵了,不知所措,尚未弄清怎麼回事已被斬于馬下。就連站在高崗上指揮的李自成也大惑不解,難道是天兵降臨?
這時候滿洲鐵騎突襲而入,是因為發生了一個偶然而又突然的情況。
史書載:
「……清軍蓄鋭不發,按兵未動,待到日午,大風揚沙蔽天,咫尺莫能辨人;兩軍精疲力竭,多爾袞乃發兵從陣右部出……」
一陣大風,一片塵埃,使戰場上的人不能開目。
大順軍睜開眼時,一支神秘的新軍突然殺出!——他們短衣窄袖,髮辮飛舞,這是什麼軍隊!?
滿洲兵——!
當大順軍意識到這是滿洲兵突襲而來時,精神支撐力完全崩潰了……他們從來沒有料到會與滿洲兵在這時作戰,剛纔的神秘大風與塵埃,使滿洲兵帶上神秘的「天兵」色彩!
農民軍,誰不信天像?天命?
雖然來不及細想,但大順軍一下子被打亂了陣腳。吳三桂軍威復振,殺聲震天。
一名副將大聲報李自成:
「滿洲兵來了!請我主急速先退!」
李自成從高崗上撤馬而走……
大順軍在滿洲鐵騎與吳三桂的夾擊下,從一片石向西潰散……清軍追殺四十里退回。
多爾袞還是不敢猛追李自成。
李自成大軍在天色將晚時退到了永平
敗走永平
永平在山海關西南不到百里處,是山海關的門戶。
李自成退到永平之後,整理隊伍,發現損失將近十萬人勇,兵土們人心不定……李自成與牛、宋會商。牛金星、宋獻策均以為吳三桂有清軍為援,兵勢猛鋭了,而大順軍則新敗不穩,不宜與吳三桂決戰,應該與其講和,爭取時間。
李自成反覆權衡,只有講和為上策。
這時候,吳三桂已帶大軍追到永平城外,包圍了永平。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這次損失了將近一半之多,現在只有
4萬騎兵了。多爾袞撥出一萬清軍馬步兵,派英王阿濟格統領,隷屬吳三桂,請吳三桂追擊包圍李自成,多爾袞自領大軍暫駐山海關。
多爾袞自有深意。吳三桂不言降清,就讓他與李自成決一死戰吧!阿濟格統兵輔助,一是支援,二是觀察,看李吳大戰究竟會怎樣:情況不清,不宜急進。
卻說吳三桂也不想立即與多爾袞談這種軋他想擊敗李自成,再找出太子,恢復明室政權;然後再與清軍講酬謝條件。不消滅李自成,一切都談不上。
且說李自成主意已定,立即召集劉宗敏、李過等主將前來會商。農民軍各將此時已聽到吳三桂兵臨城下的消息,他們各有所思。
劉宗敏雖在北京花天酒地,時僅月餘,仍不失他那虎威之氣,他並沒有深思山海關一戰失敗的原因主要在農民軍本身,而只是認為吳三桂是在滿洲人的幫助下僥倖取勝,他有些不服氣。
李自成聽著劉宗敏那慷慨激昂的話,不禁蹙眉。他說:
「我看,咱們是不是雙管齊下,一方面做好出戰準備,而另一方面也與吳三桂進行交涉,或許可以暫且議和,退回京城再作計議。」
正在李自成深思時,軍師宋獻策的話打斷了他的思考。他抬頭看了看諸將,也表了態:
「講和也是緩兵之計,待不成再行攻伐。」
李自成同意,諸將也同意議和。
李自成派出的使者是大順政權兵政府尚書張若麒。此人精明幹練,能言善辯,講和談判倒是用其所長。他本是明朝遣將,李自成攻陷北京後,歸降了李自成,而且還做了大順政權的兵政府尚書。
張若麒立即到城外二里外吳三桂大營求見。
此時正是深夜時刻,中軍大帳燈火依舊。
吳三桂在考慮怎麼攻城。
「報大帥,李自成派使者求見!」
使者?使什麼?吳三桂一頓,命令:「請他進來!」
張若麒進帳,見吳三桂帳中極為簡樸,心中頗為感慨。他拱手說道:
「大順兵政府尚書張若麒奉命來與將軍議和。」
「議和?怎麼議?」吳三桂一聲冷笑。
「以目下形勢論,大順軍雖新敗然其主力仍在。大順軍欲退出北京,與將軍以復明之機,兩軍罷兵,不讓清室外夷居間得利。將軍以為如何?」
吳三桂沒有說話。良久,他說:「請貴使稍候,容我與眾將議決。」
張若麒剛一出去,吳三桂令眾將集議。
有人主張不能議和,其理由是李兵新敗,士氣大衰,正是追窮寇之機。也有人主張議和,理由是大戰使兵力消耗不少,極需休整。兩派意見相持不下,吳三桂令諸將退下,待他思慮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