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採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加固防禦工事;請求弗賴伊上尉緊急率軍增援;向丁威迪總督告急,請求人力物力支援;請亞王說服印第安人等等。但他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對付法軍大部隊的進攻上。他作的這一系列安排,不能說沒警惕性,不能說不周密。
奇怪的是,法軍遲遲沒有來進攻。華盛頓嚴陣以待,敵人不來反而忐忑不安。為什麼不來進攻?什麼時候會突然進攻?令人防不勝防。
在兩軍對峙中,從後方傳來一個壞消息:總指揮弗賴伊上校因病去世了。丁威迪致函華盛頓,正式通知他晉陞上校軍銜,弗賴伊所部一百餘人馬歸他指揮。
如今華盛頓名正言順地成了弗吉尼亞軍隊的總指揮官,權力和擔子較以前更重了。新官上任,大刀闊斧整飭全軍,表揚、提升了一批優秀將士,撤換了不稱職的人員。同時抓緊時間修築一座堅固的大碉堡,以利固守。每天催促進度,士兵們苦不堪言,就給碉堡取了個很不雅的名稱——「困苦堡」。
另一件大事是「獨立連」一百餘人來到前線增援。「獨立連」還未到之前,丁威迪總督在信中就提醒華盛頓要「特別的尊重」。「獨立連」指揮官麥凱先生的軍銜不過是一員上尉,職別低了三級,「尊重」到何種程度才算「特別」呢?但是作為軍人,在禮儀上和態度上要「特別尊重」,絶對不能攪亂指揮系統的上下關係。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誰指揮誰。
是上校總指揮向一個連隊發號施令呢,還是上尉連長向整個弗吉尼亞民團發號施令?這個問題不是個人爭奪名位,若不明確,打起仗來後果不堪設想。這件事實在叫華盛頓撓頭。
儘管華盛頓心中不悅,還是小心翼翼地迎來了「獨立連」。麥凱上尉給人第一印象還是相當不錯,顯得很有教養,談吐溫文爾雅,頗具紳士風度。可一接觸具體問題,矛盾就暴露出來了。第二天,華盛頓按常規派副官送去部隊的口令和暗號,想不到碰了個硬釘子。
麥凱上尉擺起「中央軍」的架子,他要另建營地,自定口令暗號。還態度傲慢地聲稱:殖民地總督無權任命一個軍官來指揮英王陛下親自委任的上尉!華盛頓氣得火冒三丈,但想到大戰在即,還是顧全大局,忍辱負重。
既然好久不見法軍來進攻,華盛頓組織士兵繼續開拓通往紅石溪的官道。他帶領士兵們修路幹得汗流浹背,「獨立連」官兵卻坐在濃蔭下乘涼作壁上觀。他們說,除非每人每天發十先令的報酬,否則不會為八個便士而折腰。
一句話,麥凱上尉不承認華盛頓上校的指揮權。華盛頓上校也不願接受麥凱上尉的命令。於是,修路部隊自往前修,而獨立連就留守在大草原,兵分兩路各行其是。印第安人也看出,處于劣勢的英軍內耗已公開化,敗勢已成定局。
而且,華盛頓一方面對獨立連的霸道作風憤憤不平,同時卻不能平等對待印第安人。加上後勤供應跟不上,士兵待遇低下,衣衫破爛,缺少皮靴,幾次閙得缺糧斷炊。印第安人當然不願再替英國人效力賣命,酋長們各找藉口紛紛離去。這一來英方的力量進一步遭到削弱,沒有當地人的支援,變得耳目閉塞,情報不能及時獲得。
在這種困難的形勢下,華盛頓仍未充分認識到面臨的危險,不是集中力量原地固守待援,而是堅持分兵修路,進軍紅石溪。
6月
28日,先頭部隊送來驚人消息:法軍已在岔口修築了永久性防禦工事。碉堡修得堅固宏大,名喚「迪凱納堡」。這也是向世人宣告:這塊地方已屬於法蘭西!近日來,法軍以迪凱納堡為基地,集結了
800名法軍和
400名印第安人,要對華盛頓部隊發起大規模進攻,以報大草原戰敗的一箭之仇。
法軍總指揮是一位老謀深算的職業軍官,深諳用兵之道。他並沒急於實施他的報復計劃,而是集結更多的部隊,選擇敵軍逐漸鬆懈的時刻,出奇不意給予對手毀滅性的打擊。
華盛頓偵知敵人的意圖時,處境已十分不妙。英軍遠離基地,無堡壘可依託,無地利可防守,無論打運動戰或打陣地戰,都極其不利。他惟一能做的,是命令修路部隊停止前進,同時派人通知先頭部隊和獨立連三支部隊會合一處,總共兵力
400人左右。然後全軍儘快後撤,爭取在法軍進攻之前,撤回到大草原的「困苦堡」固守。
前進艱難,撤退也不易。由於車馬缺乏,陸續運來的武器彈葯、糧食輜重,全靠肩扛手抬。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莫過于
9門大炮,萬萬不能落入敵軍之手。快速行軍暑熱難耐,官兵苦不堪言,不少人中暑病倒。
華盛頓把坐騎讓出來馱運槍支彈葯,他自己和士兵一樣徒步急行。
他的私人行李僱請一名健壯士兵挑運,也得掏腰包付給酬金。最惱人的是獨立連,還是那副老爺樣子,絶對不肯助一臂之力。
7月
1日,這支隊伍總算撤到大草原「困苦堡」,等待後方派兵增援。
還沒等英軍做好準備,法軍就已經追上來了。
7月
3日凌晨,一發尖厲刺耳的槍聲宣告攻堅戰的開始。近
1000名法軍把「困苦堡」圍得水洩不通。華盛頓命令全體三百多名官兵保持鎮靜,不許擅自出擊,只能利用工事掩護,進入射擊位置等待敵人接近,聽命令才開槍。
整個白天雙方不停地槍戰,法軍和印第安人利用樹木掩護,步步向前逼近,但始終沒能進入
60碼距離之內。時近中午,天下起大雨來,困苦堡周圍盡成澤國。士兵繼續冒雨對射,打到傍晚,英軍減員已達三分之一。未受傷的也是饑腸轆轆,渾身濕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