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頁
宜深覽前世,以節賢寵,全安其命。(《漢書·王嘉傳》:後數月日食,舉值言,嘉復奏封事。於是上浸不說。)
○因大赦奏薦梁相鞫譚宗伯鳳封事
相等明習治獄,「相計謀深沈,譚頗知雅文,鳳經明行修,聖王有計功除過,臣竊為朝廷惜此三人」。(《漢書·王嘉傳》:初廷尉梁相治東平王雲獄,疑冤,奏欲覆治。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以為可許。制詔免相等皆為庶人。
後數月,大赦,嘉奏封事薦云云,書奏,上不能平。)
○諫益封董賢等封事
臣聞爵祿土地,天之有也。《書》云:「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王者代天爵人,尤宜慎之。裂地而封,不得其宜,則眾庶不服,感動陰陽,其害疾自深。今聖體久不平,此臣嘉所內懼也。
高安侯賢,佞幸之臣,陛下傾爵位以貴之,單貨財以富之,損至尊以寵之,主威已黜,府藏已竭,唯恐不足。財皆民力所為,孝文皇帝欲起露台,重百金之費,克己不作。今賢散公賦以施私惠,一家至受千金,往古以來貴臣未嘗有此,流聞四方,皆同怨之。裡諺曰:「千人所指,無病而死」。
臣常為之寒心。今太皇太后以永信太后遺詔,詔丞相御史益賢戶,賜三侯國,臣嘉竊惑。山崩地動,日食於三朝,皆陰侵陽之戒也。前賢已再封,晏、商再易邑,業緣私橫求,恩已過厚,求索自恣,不知厭足,甚傷尊尊之義,不可以示天下,為害痛矣!臣驕侵罔,陰陽失節,氣感相動,害及身體。
陛下寢疾久不平,繼嗣未立,宜思正萬事,順天人之心,以求福佑,奈何輕身肆意,不念高祖之勤苦垂立制度,欲傳之於無窮哉!《孝經》曰:「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臣謹封上詔書,不敢露見,非愛死而不自法,恐天下聞之,故不敢自效。愚戇數犯忌諱,唯陛下省察。(《漢書·王嘉傳》傅太后薨,上因托傅太后遺詔,令成帝母王太后下丞相御史,益封賢二千戶,及賜孔鄉侯、汝昌侯、陽新侯國。
嘉封還書,因奏封事,諫上及太后。)
○遣將行邊對
臣聞動民以行不以言,應天以實不以文。下民微細,猶不可詐,況於上天神明而可欺哉!天之見異,所以敕戒人君,欲令覺悟反正,推誠行善。民心說而天意得矣。辯士見一端,或妄以意傅著星曆,虛造匈奴、烏孫、西羌之難,謀動干戈,設為權變,非應天之道也。
守相有罪,車馳詣闕,交臂就死,恐懼如此,而談說者云,動安之危,辯口快耳,其實未可從。夫議政者,苦其諂諛傾險辯慧深刻也。諂諛則主德毀,傾險則下怨恨,辯慧則破正道,深刻則傷恩惠。昔秦繆公不從百里奚、蹇叔之言,以敗其師,悔過自責,疾詿誤之臣,思黃髮之言,名垂於後世。
唯陛下觀覽古戒,反覆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漢書·息夫躬傳》:躬建言星變,可遣大將軍行邊,斬一郡守以厭應變異。上然之,以問丞相,丞相嘉對,上不聽。)
○下詔獄對詰
案事者思得實。竊見相等前治東平王獄,不以雲為不當死,欲關公卿示重慎;置驛馬傳囚,勢不得逾冬月,誠不見其外內顧望,阿附為雲驗。復幸得蒙大赦,相等皆良善吏,臣竊為國惜賢,不私此三人。(《漢書·王嘉傳》:上使將軍以下與五二千石雜治,吏詰問嘉,嘉對。)
幸得充備宰相,不能進賢退不肖,以是負國,死有餘責。(《漢書·王嘉傳》:吏稍巡辱嘉,嘉喟然仰天嘆曰云云。)
賢,故丞相孔光、故大司空何武,不能進;惡,高安侯董賢父子,佞邪亂朝,而不能退。罪當死,死無所恨。(《漢書·王嘉傳》:吏問賢不肖主名,嘉曰云云。案,此三條皆是口對,而下文雲,死後上覽其對,知其時錄於簡牘,故宜編入。)
☆師丹
丹字仲公,琅邪東武人。元帝時舉孝廉為郎,遷博士,免。成帝初州舉茂材,復補博士,出為東平王太傅,入為光祿大夫,丞相司直,給事中,歷少府、光祿勛侍中、太子太傅。哀帝即位,為左將軍,賜爵關內侯,領尚書事,代王莽為大司馬,封高樂侯,徙大司空,免。
平帝即位,征詣公車,復賜爵關內侯,尋封義陽侯。卒,謚曰節侯,有集三卷。
○上書言封丁傅
古者諒暗不言,聽於塚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前大行尸柩在堂,而官爵臣等以及親屬,赫然皆貴寵,封舅為陽安侯,皇后尊號未定,豫封父為孔鄉侯,出侍中王邑、射聲校尉王邯等。詔書比下,變動政事,卒暴無漸。臣縱不能明陳大義,復曾不能牢讓爵位,相隨空受封侯,增益陛下之過。
間者郡國多地動,水出流殺人民,日月不明,五星失行,此皆舉錯失中,號令不定,法度失理,陰陽溷濁之應也。臣伏惟人情,無子,年雖六七十,猶博取而廣求。孝成皇帝深見天命,燭知至德,以壯年克己,立陛下為嗣。先帝暴棄天下而陛下繼體,四海安寧,百姓不懼,此先帝聖德當合天人之功也。
臣聞天威不違顏咫尺,願陛下深思先帝所以建立陛下之意,且克己躬行,以觀群下之從化。天下者,陛下之家也,市附何患不富貴,不宜倉卒。先帝不量臣愚,以為太傅,陛下以臣托師傅,故亡功德而備鼎足,封大國,加賜黃金,位為三公,職在左右,不能盡忠補過,而令庶人竊議,災異數見,此臣之大罪也。臣不敢言乞骸骨歸於海濱,恐嫌於偽。
誠慚負重責,義不得不盡死。(《漢書·師丹傳》)
○建言限民田奴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