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漢文 - 146 / 225
古典散文類 / 漢人 / 本書目錄
  

全漢文

第146頁 / 共225頁。

 大小:

 第146頁

朗讀: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興,聖帝明王,累起相襲,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禮樂不正,道之難全也如此。是故孔子憂道之不行,歷國應聘。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乃得其所;修《易》,序《書》,製作《春秋》,以紀帝王之道。及夫子沒而微言絶,七十子終而大義乖。

重遭戰國,棄籩豆之禮,理軍旅之陳,孔氏之道抑,而孫吳之術興。陵夷至於暴秦,燔經書,殺儒士,設挾書之法,行是古之罪,道術由此遂滅。漢興,去聖帝明王遐遠,仲尼之道又絶,法度無所因襲。時獨有一叔孫通略定禮儀,天下惟有《易》卜,未有它書。


  

至孝惠之世,乃除挾書之律,然公卿大臣絳、灌之屬咸介冑武夫,莫以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晁錯從伏生受《尚書》。《尚書》初出於屋壁,朽折散絶,今其書見在,時師傳讀而巳。《詩》始萌芽。

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在漢朝之儒,唯賈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後鄒、魯、梁、趙頗有《詩》、《禮》、《春秋》先師,皆起於建元之間。當此之時,一人不能獨盡其經,或為《雅》,或為《頌》,相合而成。

《泰誓》後得,博士集而讀之。故詔書稱曰:「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朕甚閔焉。」時漢興已七八十年,離於全經,固已遠矣。

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餘通,臧於秘府,伏而未發。孝成皇帝閔學殘文缺,稍離其真,乃陳發秘臧,校理舊文,得此三事,以考學官所傳,經或脫簡,傳(《文選》無「傳」字,疑此衍。)或間編。博問民間,則有魯國桓公、趙國貫公、膠東庸生之遺學與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識者之所惜閔,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絶之闕,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

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於國家將有大事,若立闢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冥而莫知其原。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以《尚書》為備,謂左氏為不傳《春秋》,豈不哀哉!

今聖上德通神明,繼統揚業,亦閔文學錯亂,學士若茲,雖昭(《文選》作「雖深照」)其情,猶依違謙讓,樂與士君子同之,故下明詔。試《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銜命,將以輔弱扶微,與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廢遺。今則不然,深閉固距,而不肯試,猥以不誦絶之,欲以杜塞餘道,絶滅微學。夫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此乃眾庶之所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

且此數家之事,皆先帝所親論,今上所考視,其為古文舊書,皆有徵驗,外內相應,豈苟而已哉!

夫禮失求之於野,古文不猶愈於野乎?往者博士《書》有歐陽,《春秋》公羊,《易》則施、孟,然孝宣皇帝猶復廣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義雖相反,猶並置之。何則?與其過而廢之也,寧過而立之。傳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志其大者,不賢者志其小者。」今此數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義,豈可偏絶哉!若必專己守殘,黨同門,妒道真,違明詔,失聖意,以陷於文吏之議,甚為二三君子不取也。

(《漢書·劉歆傳》、《文選》、《藝文類聚》五十八。)

○答文學

誠思拾遺,冀以雲補。(《文選》□□□□□□□注)

○與揚雄書從取方言


  
歆叩頭,昨受詔五官郎中,田儀與官婢陳征駱驛等私通,盜刷越巾事,即其夕竟歸府,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宀求}代語僮謡歌戲,欲得其最目。因從事郝隆{宀求}之有日,篇中但有其目,無見文者。歆先君數為孝成皇帝言,當使諸儒共集訓詁,《爾雅》所及,五經所詁,不合《爾雅》者,詁鞫為病,及諸經氏之屬,皆無證驗。博士至以窮世之博學者,偶有所見,非徒無主而生是也。

會成帝未以為意,先君又不能獨集,至於歆身,修軌不暇,何亻皇更創。屬聞子云獨採集先代絶言,異國殊語,以為十五卷,其所解略多矣。而不知其目,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鬱之思,不能經年鋭積,以成此書。良為勤矣。

歆雖不遘過庭,亦克識先君雅訓。三代之書,蘊藏於家,直不計耳。今聞此,甚為子云嘉之已。今聖朝留心典誥,發精於殊語,欲以驗考四方之事,不勞戎馬高車之使,坐知亻俗,適子云攘意之秋也。

不以是時發倉廩以振贍,殊無為明語,將何獨挈之寶。上以忠信明於上,下以置恩於罷朽,所謂知蓄積善佈施也。蓋蕭何造律,張倉推歷,皆成之於帷幕,貢之於王門,功列於漢室,名流乎無窮。誠以隆秋之時,收藏不殆;饑春之歲,散之不疑,故至於此。

今謹使密人奉手書,願頗與其最目。得使入,令聖朝留明明之典,歆叩頭叩頭。(《方言》、《古文苑》。案張溥本有《鄧析子序》,今編入《劉向集》。)

○新序論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