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則賦斂省;不奪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罰當罪,則奸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業之即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親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
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和不遠禮,則民親而不暴。故法之所罰,義之所去也;和之所賞,禮之所取也。禮義者,民之所服也,而賞罰順之,則民不犯禁矣。故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今人主和德於上,百姓和合於下,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陰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穀登,六畜蕃,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子,兄不哭弟。
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則麟鳳至,龜龍在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義,奉幣而來朝,此和之極也。
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智者術之原也。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途,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於上,謂之術: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當設施,不可廢也。得其要,則天下安樂,法設而不用;不得其術,則主蔽於上,官亂於下。此事之情,屬統垂業之本也。
臣聞堯遭洪水,使禹治之,未聞禹之有水也。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桀、紂行惡,受天之罰;禹、湯積德,以王天下。因此觀之,天德無私親,順之和起,逆之害生。
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臣弘愚戇,不足以奉大對。(《漢書·公孫弘傳》)
○上疏言治道
陛下有先聖之位,而無先聖之名,有先聖之名,而無先聖之吏,是以勢同而治異。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篤;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聽。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異也。
臣聞周公旦治天下,期年而變,三年而化,五年而定。唯陛下之所志。(《漢書·公孫弘傳》)
○聖冊書問治道
愚臣淺薄,安敢比材於周公!雖然,愚心曉然,見治道之可以然也。夫虎豹馬牛,禽獸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馴服習之,至可牽持駕服,唯人之從。臣聞揉曲木者不累日,銷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於利害好惡,豈比禽獸木石之類哉?期年而變,臣弘尚竊遲之。(《漢書·公孫弘傳》)
○上書乞骸骨
臣聞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仁、知、勇三者,所以行之也。故曰:好問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知此三者,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陛下躬孝弟,監三王,建周道,兼文武,招徠四方之士,任賢序位,量能授官,將以厲百姓勸賢材也。今臣愚駑,無汗馬之勞。
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稱,加有負薪之疾,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願歸侯乞骸骨,避賢者路。(《史記·公孫弘傳》、《漢書·公孫弘傳》)
○上言徙汲黯為右內史
右內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難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徙黯為右內史。
○奏禁民挾弓弩
民不得挾弓弩,十賊廣弩,百吏不敢前,盜賊不輒伏辜,免脫者眾,害寡而利多,此盜賊所以蕃也。禁民不得挾弓弩,則盜賊執短兵,短兵接,則眾者勝。以眾吏捕寡賊,其勢必得。盜賊有害無利,則莫犯法,刑錯之道也。
臣愚以為禁民毋得挾弓弩便。(《漢書·吾丘壽王傳》)
○郭解罪議
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不知,此罪甚於解知。殺之,當大逆無道。(《漢書·郭解傳》:解客殺軹儒生,斷舌,吏以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莫知為誰。
吏奏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云云,遂族解。)
○請為博士置弟子員議
丞相、御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婚姻者,居室之大倫也。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咸登諸朝。
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裡之化,以厲賢材焉。」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裡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繇內及外。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修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
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