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史 上 - 115 / 192
歷史類 / 張廷玉等 / 本書目錄
  

明史 上

第115頁 / 共192頁。

 大小:

 第115頁

朗讀:

山東《禹貢》青、兗二州地。元直隷中書省,又分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益都路屬焉。洪武元年四月置山東等處行中書省。治濟南府。三年十二月置青州都衛。治青州府。八年十月改都衛為山東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六,屬州十五,縣八十九。為裡六千四百有奇。南至郯城,與南直界。北至無棣,與北直界。西至定陶,與北直、河南界。東至海。距南京一千八百五十里,京師九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七十五萬三千八百九十四,口五百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七十六。弘治四年,戶七十七萬五百五十五,口六百七十五萬九千六百七十五。萬曆六年,戶一百三十七萬二千二百六,口五百六十六萬四千九十九。

濟南府元濟南路,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為府。領州四,縣二十六:


  

歷城倚。天順元年建德王府。南有歷山。東有華不注山。有大清河在西北,即濟水故道,自壽張縣流經縣界,東北至利津入海。又小清河,即濟之南源,一名濼水,出城西趵突泉,經城北,下流至樂安縣入海。又大明湖在城內。又東北有堰頭鎮巡檢司。

章丘府東。東有長白山,又有黌山。南有東陵山,又有長城嶺。又小清河在北。又東有淯河,一名綉江,合諸泉西北匯為白雲湖,下流入小清河。

鄒平府東北。西南有長白山,接章丘、長山二縣界。北有小清河。

淄川府東。元般陽路治此,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改路為淄川州,縣仍為附郭。二年七月,州廢,來屬。西南有夾谷山。南有原山,與萊蕪縣界,其山陰淄水出焉。又西有孝婦河,自益都縣流入,合瀧、萌、般諸水,下流入小清河。

長山府東北。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西南有長白山。西北有小清河。南有孝婦河。

新城府東北。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七年十二月省入長山、高苑二縣,後復置。北有小清河。西北有孝婦河。東有烏河,其上流即時水,下流至高苑縣入小清河。

齊河府西。元屬德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府。有大清河。

齊東府東。元屬河間路。洪武初來屬。北有大清河。東有減水河,成化元年開濬,泄小清河漲溢入大清河。

濟陽府北。南有大清河。

禹城府西北。元屬曹州。洪武二十年來屬。西有漯水枯河,俗名土河。

臨邑府北。元屬河間路。洪武初來屬。西北有盤河。

長清府西南。元屬泰安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府。東南有青崖山、隔馬山、方山。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沙河,自縣南流入焉,亦曰沙溝河。又東南有石都寨巡檢司。

肥城府西南。元屬濟寧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西北有巫山,一名孝堂山,肥水出焉,西流入大清河。

青城府東北。元屬河間路。洪武二年省入鄒平、齊東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北有大清河。北有大石關,舊置巡檢司,後廢。

陵府西北。元德州,治安德縣,直隷中書省。洪武元年省安德縣入州。七年七月移州於故陵縣。十三年十一月置陵縣於此。東有德河,下流西入衛河。

泰安州元直隷中書省。洪武初來屬,以州治奉符縣省入。北有泰山,即岱宗也,亦曰東嶽,汶水出焉,下流至汶上縣合大清河。又東南有徂徠山。南有梁父山。又城西有泰安巡檢司。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二:

新泰州東南。西北有宮山,本名新甫。西南有龜山。東北有小汶河,西流合汶水。又西有上四莊巡檢司。

萊蕪州東。洪武初,改屬濟南府。二年仍來屬。東北有原山,其山陽汶水別源出焉。又西南有冠山。西北有韶山。諸山多產銅鐵錫。

德州元陵州,屬河間路。洪武元年降為陵縣,屬濟寧府。二年七月改屬德州。七年七月省陵縣,移德州治焉。西有衛河。東南有故篤馬河,俗名土河。東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縣二:

德平州東。東北有般河,亦曰盤河,或以為古鈎盤也。

平原州東南。

武定州元棣州,治厭次縣,屬濟南路。洪武初,州縣俱廢。六年六月復置州,改名樂安。宣德元年八月改為武定州。永樂十五年,漢王府遷於此。宣德元年除。南有大清河,又有土河,又有商河。東南有清河巡檢司。西南距府二百四十里。領縣四:

陽信州北。元屬棣州。東有商河。

海豐州東北。洪武六年六月析樂安州南地置,屬濱州,後來屬。東北濱海。又北有鬲津河,又有無棣縣,元屬棣州,洪武初省。東北有大沽河口巡檢司。

樂陵州西北。舊治在縣之咸平鎮,屬滄州,洪武元年改屬濟寧府,二年移治富平鎮,七月來屬。南有般河及鬲津河,又有土河。西南又有商河。西北有舊縣鎮巡檢司。

商河州西南。南有商河。

濱州洪武初,以州治渤海縣省入。東北濱海,產鹽。南有大清河。北有士傷河,即鬲津別名也。西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領縣三:

利津州東。東北濱海,有永阜等鹽場。東有大清河,流入海。又東北有豐國鎮巡檢司。


  

沾化州西北。東北濱海,有富國等鹽場。又有久山鎮巡檢司。

蒲台州南。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東濱海。北有大清河。

兗州府元兗州,屬濟寧路。洪武十八年升為兗州府。領州四,縣二十三。東北距布政司三百五十里。

滋陽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魯王府。元曰嵫陽。洪武初,省入州。十八年復置。成化間,改為滋陽。泗水在東,又有沂水,自曲阜縣西流來合焉。

曲阜府東。東南有尼山,沂水所出。又東有防山。北有泗水。又有洙水,西南流入於沂水。又北有孔林。

寧陽府北。西北有汶水,支流為洸水。洸水者,洙水也,洸、洙相入受,通稱也,俱西南入運河。又東北有堽城堰,即汶、洸分流處也。

鄒府東南。元屬滕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東南有嶧山,亦曰邾嶧,又曰鄒嶧。東北有昌平山。西南有鳧山。又有泗河。

泗水府東。東有陪尾山,泗水出焉,經縣北,下流至南直清河縣入淮。

滕府東南。元滕州,治滕縣,屬益都路。洪武二年七月,州廢,縣屬濟寧府。十八年來屬。東南有桃山。東北有連青山。又西南有新運河,北自南陽,南至境山,長一百九十四里,嘉靖四十四年所開,又薛水,源自縣東高、薛二山間,西南流,合漷水,一名南沙河,至沛縣入運。又有北沙河在縣北,西流經魚台入招湖。又南有沙溝集巡檢司。

嶧府東南。元嶧州,屬益都路。洪武二年降為縣,屬濟寧府,後來屬。東南有柱子山,舊名葛嶧山,水流其下。又北有君山,一名抱犢山,西泇水所出,東南流至三合村,有東泇河自沂水來會焉。又南合武河、彭、諸水注於泗,謂之泇口。萬曆中,改為運道,自夏鎮至直河口,凡二百六十餘里,避黃河之險者三百三十里。又西北有鄒塢鎮巡檢司,嘉靖中,移於縣西拖梨溝。又東南有台莊巡檢司,萬曆三十四年置。

金鄉府西南。元屬濟寧路。洪武十八年來屬。金莎嶺在東。大河在西南。

魚台府西南。元屬濟州。洪武元年屬徐州。二年七月屬濟寧府。十八年來屬。泗河在東,即運道也。北有菏水,一名五丈溝,東入泗。又東有谷亭鎮,嘉靖九年,黃河決於此。又南有塌場口,洪武、永樂間,為運道所經。

單府西南。元單州,屬濟寧路。洪武元年省州治單父縣入州。二年七月乃降州為縣,屬濟寧府。十八年來屬。舊城在南,正德十四年五月因河決改遷。南濱大河。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