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頁
曹後料不能堅持,將璽綬擲抵軒下,且泣且語道:「天不祚爾!」曹洪得璽,未便親交曹丕,再由華歆等續繕詔書,仍使張音持璽獻丕。更可恨的,是硬要帝女二人,充作魏嬪,一齊獻去。好算是善法《堯典》。丕在曲蠡待詔,見張音奉璽到來,並有嬌嬌滴滴的兩帝女,隨璽同至,真是喜氣重重,大快所望。
但見禪詔有云:
惟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曰:“咨爾魏王,夫命運否泰,依德升降,三代卜年,著于春秋,是以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由來尚矣。漢道凌遲,為日已久,安順以降,世失其序,沖質短阼,三世無嗣,皇綱肇虧,帝典頽沮,暨于朕躬,天降之災,遭無妄厄運之會,值炎精幽昧之期。變興輦轂,禍由閹豎,董卓乘釁,惡甚澆豷,逄蒙子,見《夏紀》。劫遷省禦太仆宮廟,遂使九州幅裂,強敵虎爭,華夷鼎沸,蝮蛇塞路。
當斯之時,尺土非復漢有,一夫豈復朕民?幸賴武王德膺符運,奮揚神武,芟夷凶暴,清定區夏,保乂皇家。今王纘承前緒,至德光昭,聲教被四海,仁風扇鬼區,是以四方效琛,人神響應;天之曆數,實在爾躬。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勛禪以天下;大禹有疏導之績,而重華禪以帝位。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加順靈祗,昭天明命,厘降二女,以嬪于魏,使持節行御史大夫事太常音,奉皇帝璽綬;王其永終萬國,敬禦天威,允執其中,天祿永終。
敬之哉!
丕得此詔,即欲老實接受,還是太尉賈詡等,叫他再還璽綬。不乃將帝女二人留住,先行受用;丕妹為帝后,則帝女應為丕甥,丕可謂善效楚成王了。再使張音將璽奉還。至第
3次下詔,內有天不可違,眾不可拒,重華不逆堯命,大禹不辭舜位等語,仍由音賫璽奉丕,丕不復再讓,命在繁陽亭,築受禪壇,擇于十月庚午,代漢登基。
公卿列侯,及大小將吏,屆期至壇下候駕等候;片時由侍從擁着魏王,乘輿到了壇前,由丕徐徐下車,升壇受璽,南面稱尊。文武百官,拜倒壇下,齊稱萬歲。即位禮成,丕下壇祭告天地,望燎乃返。顧語群臣道:「舜禹受禪,我今方知道了!」恐不象汝所為。
遂馳入許都,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魏,廢獻帝為山陽公,曹後為山陽公夫人,勒令出宮就封;惟仍得用漢天子禮樂,算做另眼看待。追尊父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稱母卞氏為皇太后。改號相國為司徒,御史大夫為司空,余官亦多易舊名。就是郡國縣邑,亦陸續改稱,許縣變作許昌縣,算是魏國首都。
又在洛陽大營宮室,作為陪都。這消息傳入蜀中,但言曹丕篡漢,未及漢帝下落,或謂漢帝已經遇害。漢中王劉備,即為發喪成服,遙謚獻帝為孝愍皇帝,蜀中一班將佐,遂勸備紹承漢統,即日正位,備不從所請。將佐等又援引讖諱,摭拾嘉符,再三慫恿,仍未見從。
會由劉封奔還成都,謂孟達申耽,並皆叛去,反引魏兵襲封,封寡不敵眾,只好奔回。備怒叱道:「汝知荊州危急,並不往救,今反敢來見我麼?」封答說道:「孟達從中撓阻,孤身不能赴援,所以中止。」備不待說畢,即喝聲道:「我聞汝與孟達不和,故達敢阻撓,汝當思食人祿,忠人事,怎得復聽達言?我若貸汝,如何服人?」封跪伏求饒,適諸葛亮在側,備顧語道:「封罪當誅否?」亮答稱憑王裁奪四字,備乃賜封自盡。封臨死自嘆道:「我悔不聽孟子度言!」子度就是達字,這語傳入備耳,才知達降魏後,曾有書招封,封毀書斬使,致為所逐,備不免生悔,懊悵了好幾天。
封本姓寇,為長沙劉氏外甥,備至荊州時,尚未生禪,因留封為養子。封頗有力,隨諸葛亮入益州,轉戰有功,乃得受職副中郎將。諸葛亮慮封剛暴,後終難制,故不為請免,聽令加誅。封之罪固不免于死。
轉瞬月餘,亮與許靖等,會銜上箋,申請正位。略云:
比聞曹丕篡位,湮沒漢室,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咸思劉氏。今上無天子,海內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後上書者,八百餘人,咸稱述符瑞,圖讖明征,籲稱紹德。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冑,本支百世,乾祗降祚,聖姿碩茂,神武在躬,仁復積德;愛人好士,是以四方歸心焉。
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紹嗣昭穆,光復舊物,天下幸甚!錄勸進書,與專言符讖,一味虛諛者不同。
劉備覽箋,尚欲固辭,再經諸葛亮等,進陳興滅繼絶的大義,乃準如所請,令博士許慈,議郎孟光,訂定禮儀,就在成都武擔山南,築壇登位,並昭告天地,由祝禮官代讀祝文道:
維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延康改元,備尚未接詔,故文中仍用建安年號。皇帝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漢有天下,曆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
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其凶逆,竊據神器,群臣將士,以為社稷隳廢,備宜修之,嗣武二祖,恭行天罰。備雖否德,懼忝帝位,詢于庶民,外及蠻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邦將湮于地,謹擇元日,與百僚登壇,受皇帝璽綬,修燔瘞告,類于天神。
類系祭名。惟神饗祚漢家,永綏四海,垂於無窮!
祝告既畢,受百僚朝賀,頒詔大赦,改元章武,仍稱漢帝。史家號為蜀漢,示與後漢有別。且因劉備歿後,廟謚昭烈,又沿稱昭烈皇帝。惟陳壽作《三國志》,但稱為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