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時的格蘭特正坐鎮前線,他的部隊經過
48小時鏖戰,已損失
1.
4萬人。救護車川流不息地向北急駛,道路為之阻塞。格蘭特還是一個勁地下令部隊向前衝鋒,使羅伯特·李軍的傷亡人數也遠遠超過了其所能忍受的限度。
6日午夜之後,格蘭特決定揮師向裡士滿挺進,從左方直插斯波特西爾法尼亞—科特豪斯,不料冤家路窄,李軍正好也佈防在斯波特西爾法尼亞,又一次阻擋着格蘭特的進路。
兩軍對陣,又展開了一場激戰,戰鬥一直打到
5月
13日黎明。十天期間,波托馬克軍團在連續行軍和戰鬥中,傷亡人數達
26815人,失蹤
4183人。同盟軍方面傷亡的人數不詳,但根據戰俘透露的情況來看,李軍兵力已大大削減,且無法補缺。
① 維爾尼斯係指弗吉尼亞北部的荒野、叢林地區,位於拉皮丹河以南,弗雷德里克斯堡以西。
前方不斷傳來戰報,林肯也時而憂心忡忡,時而喜形于色。當他得知聯邦軍在短短幾天中的戰鬥減員已上升到兩萬多人的創記錄後,也不由跌足驚呼:「天啊!我的天哪!”而當他在
5月
13日接獲前方發回的戰報時,又不禁喜形于色,因為戰報上赫然登載有:“敵人已從斯波特西爾法尼亞的陣地上全綫潰退,我方正在追擊中。」
在這次為期
30天的拉皮丹河南岸的戰鬥中,菲利普·亨利·謝裡登脫穎而出,戰果輝煌。他所率領的騎兵神速地繞過羅伯特·李軍的側翼,拆掉了
10英里長的鐵路,解救了
400名聯邦俘虜,襲擊了李軍的軍需供①應庫,銷毀了
5.
04萬份 的配給麵包和
9.
04萬份的配給肉,
5月中旬在距南方同盟首都裡士滿
6英里處的一次戰鬥中擊斃了剽悍無敵的李部騎兵司令詹姆斯·尤·布·斯圖爾特。這位號稱「李軍眼珠」的悍將當時才
31歲,是羅伯特·李的又一員愛將。不過,格蘭特也痛失了一員將才約翰·塞奇威克,他是格蘭特引為自豪的一名陸軍少將,在
5月的一天被敵軍狙擊手打中頭部犧牲了。
①格蘭特再次從左翼向科爾德哈伯 推進,裡士滿城內的教堂塔尖几乎一覽無遺。眼看敵軍首都已經在望,他下令發起正面強攻,不到半小時就損失了
3000兵員。
6月
3日晚,聯邦軍傷亡已達
7000人,同盟軍卻僅損失了
1400人。兩軍的損耗又不成比例。
對於這次輕率強攻科爾德哈伯,格蘭特後來「一直感到後悔」。自從他渡過拉皮丹河迫使李軍接戰以來,已經歷了三十多天。同盟軍的北弗吉尼亞軍團從來沒有被聯邦軍的波托馬克軍團打得這樣狼狽不堪,從一個據點退縮到另一個據點,天天被迫打消耗戰,眼看格蘭特部步步進逼,了無終止的跡象,即便遭受二比一或三比一的傷亡數字也在所不惜。
正當羅伯特·李擺好架式,準備進一步迎擊格蘭特的窮追猛打時,聯邦軍卻在一夜之間悄悄地轉移,科爾德哈伯那漫長的戰壕裡已空無一人。原來格蘭特部經過長途行軍,渡過了寬闊的詹姆斯河,到達了距裡士滿約
37千米的交通樞紐站彼得斯堡。聯邦軍在這裡又猛攻了
4天,付出了
1萬人的傷亡代價,同盟軍僅損失了
5000人。
6月
19日,格蘭特下令停止進攻,決心讓部隊休整一下,並隨即電告華盛頓。
這是因為,從維爾尼斯到科爾德哈伯,聯邦軍已損失了
5.
4萬人,約合羅伯特·李的全部兵力。好在後方源源不斷地補充兵員,致使格蘭特部隊又逐漸恢復到
5月初夜渡拉皮丹河時的員額。
格蘭特指揮的另外幾支部隊的勝負情況各不相同;西維吉尼亞軍區司令西格爾將軍在謝南多亞河谷遇挫;詹姆斯河軍團司令巴特勒少將進攻北卡羅來納州費希爾堡壘失敗;波托馬克軍團騎兵司令謝裡登勝利完成了任務;西線最高指揮官薛爾曼于
1864年
5月
6日從查塔努加出發,穿越喬治亞州「向海洋進軍」,沿途掃蕩順利,正在穩步逼近亞特蘭大。
1864年
6月
15日,林肯致電格蘭特將軍表示嘉勉:「剛纔得悉你昨天下午一時來電。我開始明白了,你定會馬到成功。上帝保佑你部全體官兵。」這封慰問電錶達了陸海軍最高統帥對格蘭特偉大戰略部署的深深讚許。
薛爾曼與格蘭特兩支主力部隊一旦突破同盟軍防線勝利會師, ① 這裡「份」,即為同盟軍每個士兵一天的定額口糧。
① 科爾德哈伯位於裡士滿東北約
15公里處。
那就意味着內戰的結束。林肯總統對此「開始明白了」。
為保證前方源源不斷的兵員供給,林肯在後方卓有成效地工作着。
他在一次費城保健義賣會上說道:「假如我發現把大量兵員和物資一送到前方,就能使格蘭特將軍所向披靡,一往無前,那你們願意給我提供這些兵員和物資嗎?
台下齊聲高呼「願意」那就請作好準備,我正等候着這麼一個機會。」
前方戰士英勇殺敵,不怕犧牲,這種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地感動着大後方的人民。為了慰問這些大無畏的人,進一步鼓舞士氣,林肯決定去前方慰問。
1864年
6月
20日,總統帶著幼子塔德乘坐一艘白色江輪順波托馬克河而下,再轉入詹姆斯河。
6月
21日,林肯離船登岸,在格蘭特的司令部談了片刻,便騎馬去看望巴特勒和米德兩位司令。
當他風塵仆仆地到達部隊駐地時,黑色衣褲已變成灰不溜丟的,樣子顯得滑稽可笑。而當「亞伯大叔」來部隊視察的消息傳遍各個部隊時,四面八方響起了熱烈的歡呼聲和親切的致敬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