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康熙字典 上 - 416 / 570
其他類 / 張玉書 / 本書目錄
  

康熙字典 上

第416頁 / 共570頁。

 大小:

 第416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聝 【未集中】【耳字部】 聝 【唐韻】【集韻】□古獲切,音幗。軍戰斷耳也。【左傳·成三年】以為俘聝。通作馘。【字林】截耳則作耳傍,獻首則作首傍。

█聺 【未集中】【耳字部】 聺 【五音集韻】千結切,音切。聰也。


  

█聻 【未集中】【耳字部】 聻 【廣韻】乃裡切,音伱。指物貌。

◆又【正字通】梵書聻為語助,音伱。如禪錄,何故聻,雲未見桃花時聻,皆語余聲。

◆又【五音集韻】子役切,音積。人死作鬼,人見懼之。鬼死作聻,鬼見怕之。若篆書此字貼於門上,一切鬼祟遠離千里。【正字通】按聻音賤。俗謂之闢邪符,以聻為鬼名。酉陽親俎曰:時俗于門上畫虎頭,書聻字,謂陰府鬼神之名,可以消瘧癘。

◆又張續宣室志曰:裴漸隱居伊上,有道士李君曰:當今除鬼無過漸耳。時朝士皆書聻于門上。

◆又漢舊史:儺立桃人葦索滄耳虎頭等,滄耳即聻也。

◆又通典:聻,司刀鬼名。漸耳,一名滄耳。

█聽 【未集中】【耳字部】 聽 〔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他定切,音侹。【說文】聆也。【釋名】聽,靜也。靜,然後所聞審也。【書·太甲】聽德惟聰。【儀禮·士昏禮】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

◆又【廣韻】待也。

◆又受也。【左傳·成十一年】鄭伯如晉聽成。【注】聽,猶受也。

◆又從也。【易·艮卦】不拯其隨未退聽也。【疏】聽,從也。【左傳·昭二十六年】姑慈婦聽。

◆又斷也。【禮·王制】司寇正□明闢,以聽獄訟。【周禮·天官·大宰】凡邦之小治,則塚宰聽之。【前漢·□法志】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又任也。【前漢·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又□也。【戰國策】請為王聽東方之處。【注】聽,偵□之。

◆又【唐韻】他丁切【集韻】【韻會】湯丁切【正韻】他經切,□音□。【集韻】聆也,聽受也。中庭曰聽事,言受事察訟於是。俗作□。毛氏曰:漢晉皆作聽,六朝以來始加廠。

◆又【韻補】葉儻陽切,音堂。【蘇轍·讀道藏詩】昔者惠子死,莊子笑自傷。微言不復知,言之使誰聽。

█聾 【未集中】【耳字部】 聾 【唐韻】盧紅切【集韻】【正韻】盧東切,□音籠。【說文】無聞也。【釋名】籠也。如在蒙籠之內,不可察也。【左傳·僖二十六年】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

◆又【宣十四年】鄭昭宋聾。【注】聾,闇也。【禮·王制】瘖聾跛躃斷者。【疏】聾謂耳不聞聲。

◆又蔥聾,獸名。【山海經】符禺之山,其獸多蔥聾,其狀如羊而赤鬛。【注】蔥聾,如羊,黑首赤鬛。

◆又【韻補】葉盧黃切,音郞。【易林】遠視無光,不知青黃。黈纊塞耳,使君闇聾。考證:〔【左傳·僖二十六年】耳不聽五聲之和曰聾。〕 謹照原文曰聾改為聾。

█聙 【未集中】【耳字部】 聙 【廣韻】子盈切【集韻】咨盈切,□音精。【廣韻】聰聽。【集韻】善聽也。

█聚 【未集中】【耳字部】 聚 【唐韻】【正韻】慈庾切【集韻】【韻會】在庾切,□徐上聲。【說文】會也。【易·乾卦】君子學以聚之。【禮·檀弓】聚國族於斯。【前漢·高帝紀】五星聚于東井。【管子·君臣篇】是以明君順人心,安情性而發於衆心之所聚。【注】聚謂所同歸湊也。

◆又【玉篇】斂也。【禮·樂記】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周禮·地官·稍人】凡其餘聚以待頒賜。【疏】聚是縣四百里,都五百里中畜聚之物。

◆又居也,邑落也。【史記·五帝紀】一年而所居成聚。【注】聚謂村落也。

◆又【秦本紀】幷諸小鄉聚,集為大縣。【注】萬二千五百家為鄉聚。【前漢·平帝紀】鄉曰庠,聚曰序。【注】張晏曰:聚,邑落名也。師古曰:聚,小於鄉。

◆又積也。【禮·月令】孟冬之月,命有司循行積聚,無有不斂。

◆又【管子·正篇】會民所聚曰道。【注】聚謂衆所宜。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六材既聚,巧者和之。【注】聚,具也。

◆又【左傳·莊二十五年】城聚。【注】晉邑。

◆又【唐韻】才句切【集韻】從遇切【正韻】族遇切,□音□。義同。

◆又音娵。【史記·正書】月名畢聚。日得甲子。索隱讀。

◆又與驟同。【周禮·天官·獸醫注】趨聚之節。【釋文】聚,本一作驟。

◆又【韻補】葉組救切,音僦。【班固·西都賦】毛羣內闐,飛羽上覆。接翼側足,集禁林而屯聚。考證:〔【禮·月令】孟冬之月,命司徒循行積聚。〕 謹照原文司徒改有司。〔【班固·西都賦】毛羣肉闐,飛羽上覆。〕 謹照原文肉闐改內闐。

█聛 【未集中】【耳字部】 聛 【篇海】音俾。側耳也。

█聞 【未集中】【耳字部】 聞 〔古文〕□□□□【唐韻】【集韻】□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雲。

◆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

◆又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

◆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為太尉。【注】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

◆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