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康熙字典 上 - 338 / 570
其他類 / 張玉書 / 本書目錄
  

康熙字典 上

第338頁 / 共570頁。

 大小:

 第338頁

朗讀:

◆又葉呂張切,音良。【韓愈·谿堂詩】凡公四封,既富以強。謂公吾父,孰違公令。葉下邦。 【說文】載卩部。從亼從卩。發號也。【徐曰】亼即集字,人而為之節制。會意。考證:〔又縣令。漢法,縣萬戶以上為令,以二為長。〕 謹照漢書以二改以下。

█價 【子集中】【人字部】 價 【唐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音戒。善也。


  

◆又大也。【詩·大雅】价人維藩。

◆又佋價。與介同。(價)【唐韻】古訝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迓切,□音駕。【說文】物直也。【家語】孔子為政三月,鬻羔豚者不飾價。【後漢·張讓傳】當差之官者,皆于西園諧價。 古借用賈。賈音古,轉去聲,義同。

█伒 【子集中】【人字部】 伒 【集韻】居焮切,音靳。相也。

█伯 【子集中】【人字部】 伯 【唐韻】【集韻】【正韻】□博陌切,音百。【說文】長也。【釋名】父之兄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又兄曰伯。【詩·小雅】伯氏吹塤。

◆又第三等爵曰伯。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九命作伯。【注】上公有功德者,加命為二伯,得征五侯九伯者。【疏】公羊傳,自陝以東,周公主之。陝以西,召公主之。是東西二伯也。言九伯者,九州有十八伯,各得九伯,故雲九伯也。

◆又婦人目其夫曰伯。【詩·衛風】伯也執殳。

◆又馬祖,天駟,房星之神曰伯。【詩·小雅】既伯既禱。【注】以吉日祭馬祖而禱之。

◆又鳥名。【左傳·昭十七年】伯趙氏,司至者也。【注】伯趙,伯勞也。

◆又姓。益之後。春秋時有伯宗,伯州犂。

◆又同陌。【史記·酷吏傳】置伯格長。【注】言阡陌村落皆置長也。

◆又【正韻】必駕切。同霸。五伯,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也。伯叔伯長之義,後人恐與侯伯字溷,故借霸字別之。

◆又葉蒲各切,音博。【詩·大雅】王錫申伯。葉下蹻濯。

◆又葉壁益切,音必。【史記·敘傳】維棄作稷,德盛西伯。

◆又葉博故切,音布。【揚雄·解嘲】子胥死而吳亡,種蠡存而越伯。五羖入而秦喜,樂毅出而燕懼。考證:〔【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九命作伯。【疏】公羊傳,自陝以東周公主之。陝以西召伯主之。是東西二伯也。言九伯,九州有十八伯,各得九伯,故雲九伯也。〕 謹照原文召伯之伯改公。言九伯下增者字。

█倫 【子集中】【人字部】 倫 【唐韻】力迍切【韻會】【正韻】龍春切,□音淪。常也。【書·洪範】彞倫攸敘。

◆又類也。【禮·曲禮】儗人必于其倫。

◆又義也。【禮·祭統】夫祭有十倫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析幹必倫。【注】順其理也。

◆又比也。【儀禮·即夕】凡絞紟用布,倫如朝服。【禮·中庸】毛猶有倫。【疏】毛雖細物,猶有形體可比也。

◆又等也。【前漢·甘延壽傳】投石超距,絶於等倫。

◆又擇也。【儀禮·少牢饋食禮】雍人倫膚九,實于一鼎。【注】擇其至美者。

◆又姓。伶倫之後。

█代 【子集中】【人字部】 代 【唐韻】徒耐切【集韻】【韻會】待戴切【正韻】度耐切,□音岱。更也,替也。【書·臯陶謨】天工人其代之。【莊子·逍遙遊】許由曰: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俎而代之。

◆又世也。【家語】古之王者,易代攺號,取法五行。

◆又不還曰代。

◆又國名。趙之先有代國。【前漢·地理志】代郡亳丘有五原關。【應劭曰】古代國。

◆又州名。漢代郡屬幽州,魏攺為州。

◆又姓。周代舉,明代賢。


  

◆又【方書】脈□有代。【史記·倉公傳】齊侍御史成病頭痛。脈法曰:代則絡脈有過,其代絶而脈賁者,病得之酒且內。王叔和曰:來數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代。

◆又葉徒帝切,音地。【楚辭·九章】雖有西施之美容兮,讒妒入以自代。願□情以白行兮,得罪過之不意。

◆又葉湯的切,音剔。【揚子·太□經】將軍入虛,莫之得也。出險登丘,莫之代也。

█伹 【子集中】【人字部】 伹 【廣韻】七余切【集韻】千餘切,□音疽。拙也。

█仱 【子集中】【人字部】 仱 【集韻】其淹切,音箝。仱侏,樂人。

◆又居陵切,音兢。大也,慎也。

█亼 【子集中】【人字部】 亼 【集韻】秦入切,音集。【說文】亼,三合也。從人一,象三合之形。讀若集。【徐鉉曰】此疑只象形,非從人一也。【正偽】亼,古集字。凡會合等字□從此。

█仌 【子集中】【人字部】 仌 【廣韻】筆陵切【集韻】悲凌切。□冰本字。【說文】象水凝之形。本作仌,旁省作冫。◎按《說文》仌自為部,今依正字通列人部。

█伏 【子集中】【人字部】 伏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房六切,音服。偃也。【禮·曲禮】寢毋伏。

◆又【廣韻】匿藏也。【書·大禹謨】嘉言罔攸伏。【詩·小雅】潛雖伏矣。【史記·樂書】羽者嫗伏,毛者孕鬻。【前漢·趙廣漢傳】發奸摘伏如神。

◆又屈服也。【左傳·隱十一年】許既伏其罪矣。

◆又三伏。【史記·秦本記】秦德公二年初伏。【注】六月三伏之節。始自秦德公。周時無伏。【釋名】伏者,金氣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氣代謝,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注】夏至後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

◆又姓。漢有伏勝,伏隆。【氏族博考】伏宓同出伏羲氏。漢伏生,晉書作宓生。

◆又乞伏,外國姓。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