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州,下。 州在會川府東南。唐時南詔屬會川節度,地名昔陀。有蠻名阿壇絳,亦仲由蒙之遺種。其裔羅于則,得昔陀地居之,取祖名曰絳部,後強盛,盡有四州之地,號蒙歪。元憲宗八年,其孫亦蘆內附,隷閟畔萬戶。至元四年,屬落蘭部。十三年,改隷會川路。十五年,置會理州,仍隷會川。二十七年,復屬閟■■畔部。
麻龍州,下。 麻龍者,城名也,地名棹羅能。烏蠻蒙次次之裔,祖居閟畔東川,後普恐遷苗臥龍,其孫阿麻內附。至元五年,為建蒂所並。十二年,屬會川。十四年,立管民千戶,隷會川路。十七年,立為州。二十七年,割屬閟畔部。
柏興府,昔摩沙夷所居。漢為定笮縣,隷越巂郡。唐立昆明縣。天寶末沒于吐蕃。後復屬南詔,改香城郡。元至元十年,其鹽井摩沙酋羅羅將犭鹿鹿、茹庫內附。十四年,立鹽井管民千戶。十七年,改為閏鹽州,以犭鹿鹿部為普樂州,俱隷德平路。二十七年,並普樂、閏鹽二州為閏鹽縣,立柏興府,隷羅羅宣慰司。領縣二:
閏鹽,下。倚郭。夷名為賀頭甸,以縣境有鹽井故名。 金縣。下。縣在府北,夷名利寶揭勒。所居蠻因茹庫,乃漢越巂郡北境,與吐蕃接。至元十五年,立為金州,後降為縣,以縣境斛僰和山出金,故名焉。
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兼管軍萬戶府
臨安路,下。 唐隷牂州,天寶末沒于南詔。蒙氏立都督府二,其一曰通海郡,段氏改為秀山郡,阿僰部蠻居之。元憲宗六年內附,以本部為萬戶。至元八年改為南路,十三年又改為臨安路。領縣二、千戶一、州三。州領二縣。宣慰司所領屯田六百雙,本路有司所管三千四百雙,爨僰軍千戶所管一千一百五十雙有奇。
縣二
河西,下。縣在杞麓湖之南,又名其地曰休臘。昔莊掞王其地。唐初于姚州之南置西宗州,領三縣,河西其一也。天寶後沒于蠻,為步雄部,後阿僰蠻易渠奪而居之。元憲宗六年內附。七年,即阿僰部立萬戶,休臘隷之。至元十三年,始為河西州,隷臨安路。二十六年,降為縣。 蒙自。下。縣界南鄰交趾,西近建水州。縣境有山名自則,漢語訛為蒙自,上有故城。白夷所築,即今縣治,下臨巴甸。南詔時以趙氏鎮守,至段氏,阿僰蠻居之。憲宗六年內附,繼叛,七年平之,立千戶,隷阿僰萬戶。至元十三年,改阿僰萬戶為臨安路,以本千戶為縣。
舍資千戶。蒙自縣之東,阿僰蠻所居地。昔名褒古,又曰部裊踵甸。傳至裔孫舍資,因以為名。內附後,隷蒙自千戶。至元十三年,改蒙自為縣,其地近交趾,遂以舍資為安南道防送軍千戶,隷臨安路。
州三
建水州,下。 在本路之南,近接交趾,為雲南極邊。治故建水城,唐元和間蒙氏所築,古稱步頭,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漲溢如海,夷謂海為惠,歷刂為大,故名惠歷刂,漢語曰建水,歷趙、楊、李、段數姓,皆仍舊名,些麼徒蠻所居。內附後,立千戶,隷阿僰萬戶。至元十三年,改建水州,隷臨安路。
石平州,下。 在路之西南,阿僰蠻據之,得石坪,聚為居邑,名曰石坪。至元七年,改邑為州,隷臨安路。
寧州,下。 在本路之東。唐置黎州,天寶末沒于蠻。地號浪曠,夷語謂旱龍也。步雄部蠻些麼徒據之,後屬爨蠻酋阿幾,以浪曠割與寧酋豆圭。元憲宗四年,寧酋內附。至元十三年,改為寧州,隷臨安路。舊領三縣:通海,翏峨,西沙。西沙在州東,寧部蠻世居之。其裔孫西沙築城于此,因名西沙籠。憲宗四年,其酋普提內附,就居此城為萬戶。至元十三年,立為西沙縣。二十六年,以隷寧州。至治二年,併入州。領二縣:
通海,下。倚郭。元初立通海千戶,隷善闡萬戶。至元十三年,改通海縣,隷寧海府。二十七年,府革,直隷臨安路,今割隷寧州。 翏峨。下。縣在河西縣之西,控扼山谷,北接滇池,亦屬滇國。昔猊蠻居之,後阿僰酋逐猊據其地。至其孫阿次內附,以其部立千戶。至元十三年,改為州,領邛洲、平甸二縣。二十六年,降為縣,並二縣為鄉,隷臨安路。今割隷寧州。
廣西路,下。 東爨烏蠻彌鹿等部所居。唐為覊縻州,隷黔州都督府。後師宗、彌勒二部浸盛,蒙氏、段氏莫能制。元憲宗七年,二部內附,隷落蒙萬戶。至元十二年,籍二部為軍,立廣西路。十八年,復為民。領州二。
師宗州,下。 在路之東南。昔爨蠻逐獠、僰等居之,其後師宗據匿弄甸,故名師宗部。至元十二年,立為千戶。十八年,復為民。二十七年,改為州。
彌勒州,下。 在路南。昔些莫徒蠻之裔彌勒得郭甸、巴甸、部籠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彌勒。至元十二年,為千戶。十八年,復為民。二十七年,改為州。
元江路,下。 古西南夷地。今元江在梁州之西南,又當在黑水之西南也。阿僰諸部蠻自昔據之。憲宗四年內附,七年復叛,率諸部築城以拒命。至元十三年,遙立元江府以覊縻之。二十五年,命雲南王討平之,割羅盤、馬籠、步日、思麼、羅醜、羅陀、步騰、步竭、台威、台陽、設棲、你陀十二部于威遠,立元江路。
步日部。在本路之西。蒙氏立此甸,徙白蠻鎮之,名步日瞼。
馬籠部。因馬籠山立寨,在本路之北,所居蠻阿僰。元初立為千戶,屬寧州萬戶。至元十三年,改隷元江萬戶。二十五年,屬元江路。
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大理路軍民總管府,上。 本漢楪榆縣地。唐于昆明之梇棟川置姚州都督府,治楪榆洱河蠻。後蒙舍詔皮羅閣逐河蠻取太和城,至閣羅鳳號大蒙國。雲南先有六詔,至是請于朝,求合為一,從之。蒙舍在其南,故稱南詔。徙治太和城。至異牟尋又遷于喜郡史城,又徙居羊苴乖城,即今府治。改號大禮國。其後鄭、趙、楊三氏互相篡奪,至石晉時,段思平更號大理國。元憲宗三年收附。六年,立上下二萬戶。至元七年,並二萬戶為大理路。有點蒼山在大理城西,周廣四百里,為雲南形勝要害之地。城中有五花樓,唐大中十年,南詔王券豐佑所建。樓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萬人。世祖征大理時,駐兵樓前。至元三年,嘗賜金重修焉。 領司一、縣一、府二、州五。府領一縣,州領二縣。
錄事司。憲宗七年,立中千戶,屬大理萬戶。至元十一年,罷千戶,立錄事司。十二年,升理州。二十一年,州罷,復立錄事司。
縣一
太和。倚郭。憲宗七年,于城內外立上中下三千戶。至元二十六年,即中千戶立錄事司,上下二千戶立縣。
府二
永昌府,唐時蒙氏據其地,歷段氏、高氏皆為永昌府。元憲宗七年,分永昌之永平立千戶。至元十一年,立永昌州。十五年升為府,隷大理路。領一縣:
永平。下。縣在府東,鹿滄江之東,即漢博平縣。唐蒙氏改勝鄉郡,屬永昌。至元十一年,改永平縣,隷永昌府。
騰衝府,在永昌之西,即越炎地。唐置覊縻郡。蒙氏九世孫異牟尋取越炎,逐諸蠻有其地,為軟化府。其後白蠻徙居之,改騰衝府。元憲宗三年,府酋高救內附。至元十一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縣。十四年,改騰衝府。二十五年,罷州縣,府如故。永昌、騰衝二府軍民屯田共二萬二千一百五雙。
州五